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春节与中华革故鼎新文化

李勇刚    2018-02-11 14:20:56    学习时报

编者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春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本报在春节期间刊发“春节文化”系列文章。

春节之时也被称作“三元”:“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即新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凝聚着人们对新年新春新气象的无限期待。围绕春节的各种传统民俗,无不体现了辞旧迎新的主题和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而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正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深入理解革故鼎新,须从“生生不已”四个字讲起。“生生不已”是儒家最看重的概念——“仁”的核心内涵,恰好与春天的意象高度相关。春天万物欣欣向荣,充满生机,而“夏秋冬虽不同,皆是阳春生育之气行乎其中”,是春天的生机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贯穿与体现而已。《周易》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认为天地的根本德性就在于化生万物,万物处在一个持续不断的生成过程之中。

既然世界一直“生生不已”,那么发展变化就是一种常态。面对这个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世界,君子如何而作?《周易》主张“唯变所适”,就是不断地适应变化,根据不同的“时”,进行无穷无尽的创造。如何做到“唯变所适”?答案就是革故鼎新。“革”是要去除旧的,“鼎”是要树立新的,革故和鼎新实为事物变化发展中先后相续、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过程,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中华传统文化把革故鼎新作为治国理政的首要事务。革故鼎新绝不是不加分别地弃旧图新,没有根基地任意创造,而是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去除旧的消极因素,树立新的积极因素,进行合理的创造。革故鼎新需要以“顺乎天而应乎人”为原则。“顺乎天”就是要顺从客观规律和历史潮流,“应乎人”就是要尊重人民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顺应世界大势”“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这个意思。

正是基于对革故鼎新的强调,中华文化高扬“日新”的进取精神。《周易》说“日新之谓盛德”,《大学》更是阐扬了商汤刻写在澡盆上的警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本义是要在洗澡的时候去除肌肤上的污垢,让身躯焕然一新;引申到道德修养上,则是说要让自己每天洗除思想上的污垢,做到“澡身而浴德”。习近平总书记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其中“洗洗澡”正是“澡身而浴德”的形象化说法,体现了革故鼎新的深刻内涵。

革故鼎新等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地贯穿于各种春节民俗之中,通过“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方式,沉淀为我们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室外,房前屋后,都要彻底打扫,还要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从而干干净净喜迎新春。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就有过年扫尘的风俗。这一风俗不仅有实用的目的,还有更深的寓意: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就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如果说扫尘是要在总体上营造一种焕然一新的春节环境,那么贴春联、放爆竹、吃饺子等春节民俗,则是从各个不同层面烘托出“辞旧迎新”的主题。

春联历史悠久。一般认为,五代时的后蜀皇帝孟昶撰写了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头一尾恰是“新春”二字。不过,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为唐人刘丘子所撰写,记载于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这两副春联,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辞旧迎新,革故鼎新。宋代王安石有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时,春联还被称为“桃符”,贴春联已经成为一项民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并逐门观看,以为乐趣,还经常乘兴亲笔题联,春联之名由此诞生,贴春联之风更加盛行。春联不仅在内容上体现“辞旧迎新”的主题,而且从“视觉”层面营造出春节的喜庆氛围: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整个房屋厅堂顿时熠熠生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描绘了春节期间放爆竹的习俗。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辞旧迎新。与对联相比,放爆竹是从“听觉”层面实现对节日氛围的营造。当然,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必须在时段、地点和方式等方面做到节制,服从当地的禁放或限放规则,让这一体现“辞旧迎新”的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也实现自身的革故鼎新。

“民以食为天”,吃饺子等民俗则从“味觉”层面体现出“辞旧迎新”的内涵。比如,除夕之夜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的时刻,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着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而新年吃馄饨,则取其“开初”之意:馄饨谐音“混沌”,古人认为世界生成以前处于混沌状态。

春节的背后,不光有百姓的欢声笑语、阖家团圆,也有历史的风起云涌,甚至国运的起承转合,其背后依然和革故鼎新有关。

1949年春节期间,正值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和斯大林特使、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正式会谈。围绕夺取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等主题,毛泽东同志系统地发表了看法。他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她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她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清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对于“旧”的因素,毛泽东同志也不是一概加以“去除”,而是辩证地具体对待。1962年,同样是春节期间,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颐年堂设家宴,私人宴请溥仪。饭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与溥仪等客人合影留念,并特意拉着溥仪说:“我们两人可得照一张相哟!”在场的章士钊评论说:“这叫开国元首与末代皇帝!”后来,毛泽东同志还从个人稿费中拨出两笔款项送给溥仪。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关于改革开放出现一些争议甚至是质疑。1992年春节前后,邓小平同志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沿途发表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新观点,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讲话全面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社”“姓资”问题,明确提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自此以后,“春天的故事”谱写新篇章。“三个有利于”成为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标准,全社会洋溢着自由创新的蓬勃气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正是通过一次次的革故鼎新,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 文化

上一篇:探析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走向
下一篇:中国特色住房合作社制度初探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