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探析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走向

周小毛    2018-02-09 17:13:34    经济日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也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文化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消费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对精神满足的一种渴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应地会有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也会产生新的期盼。要更好满足人民在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首先应当了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走向趋势。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需求走向个性化。作为消费主体的人,其精神世界是千差万别、极富个性的,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必然打上个体的烙印。每一个消费主体的爱好、兴趣、人生经历、生活背景、知识结构等因子都会影响人的精神需求与文化消费,使文化需要多元多样。过去,由于一些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流水线作业,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其内容、结构、样式几乎雷同。尽管文化产品品种的丰富性在扩大,但往往是特色、个性淹没在共性之中,约束了消费者的需求弹性。当多元的文化需要只能以比较雷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时,这种满足就是不充分、不彻底的,必然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只有人民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求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真正过上美好生活。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使高科技的发展与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而且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小规模、个性化、智能型、订单式的生产方式将生产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供消费者选择,甚至可以量身定制,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消费需求,人民群众个性化的文化需要将得到张扬和发展,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与走向。

文化需求走向均衡化。受资源禀赋、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产生了城乡、区域、行业等之间的差异,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存在较大的障碍。所以,城乡、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等之间文化需要的差异性显而易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通俗与高雅的复杂情形。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消费也成为区分城乡、区域的标志与符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进程中,相关政策措施支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均衡化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城乡、区域的差距将逐步缩小,文化也将进一步与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相对接,融入到人民的美好生活之中,促使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朝着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文化需求走向国际化。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很好地保护维持、发扬光大。当然,文化又必须交流、互鉴、包容,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才能更加强大。在全球化进程中,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互联网的发展,文化消费的地域概念与边界壁垒可能被进一步打破,世界文化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将实现进一步的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全球化、国际化态势也将进一步呈现出来。

此外还要看到,一方面,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多种多样;另一方面,文化消费属于个体行为。因此,无论是文化的供给还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都可能存在零散甚至无序的状态。由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具有自发性、随意性,而文化供给又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碎片化特点比较突出,这显然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要不断地改革文化的供给侧结构,让文化产品供给方最大限度地生产出量多质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为此,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部署和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还要引领文化消费者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不断提升文化消费的品位和档次。随着文化消费层次和水准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会进一步升级。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

相关热词搜索:群众文化 需求 人民

上一篇: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下一篇:春节与中华革故鼎新文化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