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家风系国风:以好家风支撑社会好风气

杨宽情 朱康有    2018-12-29 14:56:17    人民论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有研究的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人就家庭关系推广发挥,以伦理组织社会”,“不但整个政治构造,纳于伦理关系之中;亦且其政治上之理想与途术,亦无不出于伦理归于伦理者”。正因为家以及家的伦理对于个人、国家以及个人的道德修为、国家层面的政治伦理的极端重要性,家风、家训、家教中的文化是必须重视的。

 

 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中国人看来,家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繁衍不息之所在。《周易》讲“人伦肇端乎夫妇”,“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所以,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屯、蒙开始。“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周易·序卦传》)屯的原义是草木萌芽于地,有生和开始的含义,引申为幼子之意。屯卦之后是蒙卦。蒙者,鸿蒙也,开辟之前的混沌状态,亦有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启蒙、教育的含义。人的发蒙、启蒙首先是始于家中。老子主张“永保赤子之心”,赤子之心的根本在于信任,家恰恰提供了这种信任的环境。中国人讲求“安身立命”,安身是立命的前提。于何处安身?首先是在家中安身。家意味着安全、稳定,安居继而乐业;家又意味着幸福,意味着归属,古人讲“少小离家老大回”,“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事实上,“家是每一个人安全感、归属感、归宿感和幸福感满足的最重要来源,是最基本、最普遍、最稳定、最自然也是最重要的人类生活单位,体现着人类物种的生存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讲过:“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虽然古今关于“家”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不管怎么演变,“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这个事实和功能没有发生变化。家庭是每个人的最小和最少的关系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社会最基本的有机构成不是单个的人,而是千千万万个“家”。化育社会风气从何做起?从家庭做起,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最终体现在家庭幸福美满上

 

 国家对于中国人的目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明白在中国传统伦理中,人的目的是什么。中国传统伦理认为,人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本质或说人性。人在本质上是善的存在,这种善最为精致地体现在人伦之中。人伦发乎天地,成于夫妇,延于父子。人伦出于家庭之外,延及朋友、君臣。就君臣之伦而言,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比拟。既然人之为人的价值在于人伦,尤其是人伦中的仁义,那么实现人的“仁义”这个“天命之性”(张载语)就是成人之道。如何实现?首先是在家庭中实现,即做到 “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进而讲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每个人与不同的家人相处时,都应恰如其分地谨守一定的礼节。儒家认为,人实现了其所在之伦理,即是实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实现的越好,人的价值和意义就越完美。所谓“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章句上》)君是为国的表征,国是君的实体。如此,国家的目的就出现了:尽善尽美地实现人的“仁义”之性。换言之,国家的目的便是为了人伦更大程度的实现。

 

 国家保障人伦道义实现,离不开物质生活基础。整个国家的发展应当首先以“小康”为目标,使每个家庭达到温饱甚至一定程度的富足。共产党诞生时的“初心”即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以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最终目标,这一理想使得国家、民族、人民等集合概念不再“虚幻”,并和大多数个人及其家庭的幸福联系起来。当然,共产党人建立的国家又是在一定时期、处于不同国情世情下的具体产物,这种联系实现完全彻底的统一,尚需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充分完善。此即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家庭、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家国一体”的观念,一直洋溢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中。流行的《国家》一歌中,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之吟咏;在民族关系上,有“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的说法。其他如“祖国大家庭”“兄弟邻邦”等概念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家的气息,给人以温暖和友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浓郁的家国情怀、家庭情结:从家庭出发看社会、国家和世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的“家”,是指代家的精神或家的伦理,而非家的血亲。传统中国以家庭关系比拟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把家中的伦理推广至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之中。这是一个同心圆结构,家庭伦理正是中心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己及人,把家庭成员之间的认同和信任,扩展至家庭范围之外而达到广大社会,形成休戚与共的整体。儒家把这一“整体”思想,升华凝练为“大同”理念,成就浑然一体的生命体验:“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国破家亡,家败人亡,国运、家运与己身之命运休戚相关,这是中国人的思维。家的完整、团圆映照着国的统一。国运系乎国的统一,故国家分裂是不用理性分析而被中国人认为是断乎不能的。所以,不了解中国人家国情怀、动辄主张所谓“民族自决”者,往往执拗于中国为何一定要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同志说得明白,国家统一首先是“民族感情问题”。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个人对家庭的追求和设计,要与国家、民族的目标协同起来。为了打造自己的“爱巢”,不惜“以公肥私”,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毁灭。

 

 中国传统社会是伦理本位的。在个人与家、社会、国家的关系中,家庭关系是出发点,向外扩展为社会关系、政治关系。在实现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的适宜性问题上,中国传统伦理首先着眼于个人的伦理责任。个人修身的途径是明人伦,价值追求是义,哲学依据是大同。阐明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家国思想,对于从伦理层面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培育优良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分别为井冈山大学讲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

 

(原标题:以好家风支撑社会好风气)

相关热词搜索:家风 国风 社会 好风气

上一篇:好家风构筑不想腐堤坝
下一篇:以家风家训营造居民精神家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