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有一个国家精神去支撑,家庭要有一个家风去引领。在泽州,有这样一个家庭,祖孙三代坚守家风家训数十年,被左邻右舍所称颂。我们的采访从晋城一中开始。
“一个古道热肠的学子”
许多人都知道,晋城有个义学堂,是一个由晋城一中的“学霸团”组建的公益补习班,由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免费为学弟学妹答疑解惑、传授学习技巧。这个补习班在学生和家长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口碑,前来报名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赵江豪是义学堂的发起人。赵江豪,籍贯泽州李寨大井村人,2012年考入晋城一中,2015年赴厦门大学求学。
从江豪的高中同学和老师那里我们了解到,他平时学习刻苦,喜欢帮助人。高中期间,他了解到一些同学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假期中找补课老师困难,于是写信给校长反映情况,引起校方高度重视。同时,他自己身体力行,倡议组建义学堂,帮助学弟学妹。
他说:“现在我们这一届毕业生担任老师,而我们的学员,就是下一届义学堂新的老师,希望能一直传下去。晋城的义学堂应该成为蒲公英的母体,而我们的成员就是一粒种子,走到哪里就将义学堂精神播撒到哪里,然后生根、发芽……”
“一个爱帮助人的父亲”
有人说,一个人的自身修养与他的家庭教养息息相关。
是的,江豪父亲赵东亮,泽州人社系统一名普通干部,喜欢“管闲事”,经常帮助身边的乡亲同事朋友们。
他在母亲病重住院的情况下,仍答应老乡的请求帮忙联系北京的医生看片子、传病例,又找熟悉的医生朋友询问商讨他人的治疗方案。
朋友、同事、同学有事找他,他都会尽心去做,实在无能为力也会认真地提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和意见。
他在从事县里“新农合”工作时,根据广大农民经常问到的问题,主持编写《泽州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问》,为农民朋友解答疑惑。
一个“沉默”的祖父
如果说家风是一条河,就一定有源头。
我们逆流而上,采访到了赵江豪的祖父赵元龙。
赵元龙,一位沉默寡言、面目和善的老人,李寨中学的老校长。熟悉的人这样评论:“他这个人,话不多,也不喜欢玩,就是喜欢做事。”
赵校长在几十年工作实践中,出版《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手册》、《教坛求索》等教育专著,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特级教师”、全市“明星校长”、“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等等。
村里人皆知,老校长是孝子,早年为给父母治病,在李寨老家,半夜三更,翻山越岭,寻医求药。疼爱自己坚强且善良的妻子,妻子病重期间直至去世一直守家照顾。对子女教育,绵里藏针,慈严相加,引导女儿们潜心工作、潜心育人。
一个质朴的“十六字家训”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欲立人,先立言。
赵校长曾写过一本《柏山情》,他在书中总结出自己家的“十六字家训”:
“助人为乐、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与人为善。”
老校长是从自身成长中总结出家训的。他自己这样做了,儿子和孙子也这样做了。
采访中发现这个家风还可以溯源到赵校长的老母亲。
赵校长很小时候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有次发现来村里说书的盲人钱掉了,他捡到钱马上跑过去还给人家。别人开玩笑说“你憨”,而“憨憨”的他说,我妈说捡到别人的东西,要想办法交给人家。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老母亲用质朴的语言告诉儿子如何做人,儿子谨遵母命,工作勤奋,生活中善待他的妻儿以及乡邻。一代又一代,一脉相承,言教与身教相辅相成,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