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家风 > 正文

客家好家风助力粤东北乡村振兴

周云水    2018-09-27 14:45:40    人文岭南

广东客家聚居于梅州、河源全境及深圳和惠州的部分区域。他们通过族谱和宗祠等载体传承家风,以日常生活中的岁时节庆、生命仪式、山歌曲艺和楹联牌匾作为教化的渠道,以历史文化名人和政商精英作为示范主体。通过梳理客家族群中的家训族规、家风故事,将传统好家风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可在精神文明层面有效促进粤东北客家乡村的振兴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客家华侨寻根问祖的热潮带动了粤东北客家修缮宗祠和重修族谱。族谱详尽介绍和记载本族的姓氏源流、迁徙路径、繁衍世系、祖先功德、族规家训,让族人能够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客家人翻开自己的族谱或走进祖祠,就能感受到传统好家风的存在。

无论是岁时节庆和婚丧嫁娶等祭祀仪式,还是楹联牌匾和山歌曲艺,都能让客家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好家风的教化和熏陶。例如,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兴宁、五华、连平等市县的客家人专为上一年出生的新丁举办隆重的“赏灯”仪式,以热闹的花灯为文化载体,教导族人敬祖穆宗和勤俭有为。再如,梅县、蕉岭、大埔、丰顺等区县的客家人在老人过世后,邀请僧侣斋嫲到祖祠举行香花佛事,让家族成员通过葬礼仪式体悟孝道和感恩。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而名人贤达更是客家传统家风的示范主体。在历史文化名城梅州,诸多名人以身作则,展示出了传统家风的底蕴。丘逢甲、黄遵宪、林风眠、罗香林、宋湘、李惠堂、叶剑英等精英人士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表率,为客家传统好家风提供了清晰的注释。从客家名人贤达的家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严实的家风来自于他们心忧天下的爱国情、竭诚为民的公仆情。

客家传统文化注重儒家礼制,追求家国情怀。这种以家国同构思想为指导原则的家训传承,贯穿客家人的一生,对每个客家人的成长影响至深。即使离开客家人聚居的地域,这些家训产生的道德作用还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好的家风不仅在家庭、家族中代代相传,而且会濡染、发散到社会,形成正能量。当前,深入开展“客家好家风”的学术研究,不但顺应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而且能够挖掘中国传统家规中蕴藏的精神财富,将有助于推动粤东北客家山区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相关热词搜索:粤东 家风 客家

上一篇:缙云:学习《家规族训》 传承优秀家风
下一篇:济南高新区多措并举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