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高频词,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
日前,“全国法院司法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发布。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司法公开评估。该项评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承担,通过网站观察、调取法院内部数据以及案卷评查等方式,对法院通过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本地司法公开平台、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信息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第三方视角,为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把脉”。
司法公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体制改革的高频词,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了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中国庭审公开网、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四大公开平台,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过去,一些当事人千方百计托关系打听案件进展,如今,法院主动、及时、同步公开审判流程信息;过去,判决书只有双方当事人能看到,如今,网友对判决进行类案分析已经成为常态;庭审直播创流量新高、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不断更新……一系列务实举措,推进司法公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成效显著。
随着案件审理和执行的透明度不断提高,法官越来越习惯在聚光灯下办案,公开、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基本形成,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能力不断提升。司法公开已经成为我国在开展国际司法交流合作中的一张亮丽名片。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慧法院”正在成为司法公开的一大亮点。通过网上立案、网上阅卷、在线缴费、在线查询案件进程等,为异地当事人在线开庭,不仅大大节省各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降低了司法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可以说,通过信息化建设,司法公开正在不断以新的形式和载体,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
评价任何一项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它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当前,司法公开深入推进,但工作不平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短板?不能仅从政策措施制定者的角度观察,还应该通过第三方视角,从满足群众获取司法信息的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评估。基于此,这次公布的报告指出了审判流程信息公开和裁判文书公开方面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法院对在集中统一平台发布审判流程信息重视不够,大量信息未发布在平台上;部分法院录入信息不准确,信息质量不高;部分法院裁判文书不上网、审批管理仍需进一步规范,部分法院不上网裁判文书信息项的公开工作有待加强,部分裁判文书公开及时性有待提升,等等。这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司法公开工作找准了方向,瞄准了靶心。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的意见》,提出优化升级司法公开平台载体,大幅提升司法公开精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实现这一要求,形成全面深化司法公开新格局,促进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监督。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司法公开工作成效评估机制,加强对司法公开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平台载体建设、制度落实情况、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拓宽司法公开监督渠道,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开优化升级的深层次问题,用更加积极的作为,不断擦亮司法公开这张亮丽的“法治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