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从一碗面,看40年变迁

张志锋    2018-12-20 11:51:12    人民日报

从一碗拉面看改革开放40年,能发现怎样的生活改变和时代趋势?

行走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兰州拉面”“青海拉面”之类的招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碗拉面帮助甘肃、青海的许多百姓走出大山,摆脱贫困,融入城市。据统计,甘肃兰州、青海海东市化隆县等地百姓在全国开设的拉面馆有数万家,从业者更是数以十万计。闯了路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也赢得“面子”,拉面成了老百姓改变命运的“聚宝盆”。

据记载,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在北京国子监求学期间,从同窗河南怀庆府陈维精那里习得清汤牛肉面技艺,并带入兰州。后经陈和声、马保子等人发扬光大,形成了“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油)、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的拉面制作技艺。色、香、味的完美结合,让这碗大西北的拉面有了走向全国的充足底气。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许多人也发现,这碗面遭遇了转型升级的难题。多数面馆仍为“小散”,普遍属于家庭作坊。一个炉子,几张桌子,挂着简易的招牌,卫生条件急需改善。这种状况,显然难以适应人们对餐饮品质提升的需求。城市商业综合体融不进去,不得不躲进背街小巷……这碗“脱贫面”还能吃多久,能否吃出新蓝海,成了一个必答题。

改革开放40年,经济不断发展,生活逐步改善,消费层次不断升级,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需求。吃得饱了,人们下馆子不再将就、更加讲究,希望吃得好、吃得巧。哪怕是一碗面,也需要吃得“有情怀、有情调”。从满足温饱到追求滋味,需求端已经改变,供给侧也要改善,重夺市场青睐的道理并不复杂。

如何让这一碗面吃出时代感、文化味,青海海东近年来不遗余力做着引导工作。一方面,在群科新区打造“拉面小镇”,举办拉面文化节,拍摄拉面人的纪录片和电影,讲述拉面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增强拉面的文化底色。另一方面,当地鼓励拉面经营者走品牌化、特色化和规范化之路,经营者不再满足于做好一碗面,面馆环境更加考究,多了诗词挂幅,多了拉面的传说故事和饮食文化。

其实,这碗面本就有丰富文化内涵,是亟待开发的富矿。有200多年历史的拉面,伴随城镇化进程走向全国,香飘神州,丰盛了全国食谱。拉面传入西北前,传承自河南陈维精家族。该家族原本就是中医世家、厨艺高手,熬一锅牛肉汤需要20多种中草药。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养生之道,也融合在一碗面汤里。中国饮食文化中有的是连绵不断的柔性力量,破解消费升级的密码,传统文化不失为一把金钥匙。

民以食为天,中华美食百花齐“香”,每个地方都有绝活,从佛跳墙到叫化鸡,美食背后有故事,携带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关键是如何挖掘和传播。站在改革开放40年节点上眺望,吃饱喝足已不难满足,唤醒文化舌尖、打动生活心田,预示着未来的方向。端起这一碗拉面,时光的变迁,文化的氤氲,让人未及品尝已经香飘心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需在工作中发掘自身不可替代性
下一篇:“禁止进入核心区”是还珠峰一片净土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