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的当下,类似性别更正这样的小事,本就该分分钟钟完成,而不是靠原则、程序刁难人
今年2月,63岁的郑州市民田先生到河南省社会保障局打印自己的养老信息表时发现,自己的性别一栏竟然变成了“女”。为此,他多次往返于单位和省社保局。5个多月时间没有任何进展,为领取补助而进行申请的过程也一直被耽搁。7月30日上午,田先生告诉记者,“没想到报纸发出当天上午,性别就改过来了,感谢《大河报》”(7月30日《大河报》)。
田先生的心情可以理解,明明是男性却被误写成女性,而长时间不能更正这种错误信息无疑是心头一患。不过,媒体报道当天有关部门就将其性别更正过来了,是纯属巧合,还是因为媒体曝光,估计只有涉事部门最清楚。即便是巧合,也会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有些事情难解决,不是真难而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办事群众;而媒体曝光后,有些干部怕影响形象,更怕波及领导的乌纱帽,所以才迅即改过。
性别信息难改吗?在记者的“陪办”过程中,“一个原则”卡住了性别信息更改,即工作人员的解释“我们是公对公,不管什么业务,有什么问题你可以向上反映,目前我们的办事流程和工作原则就是这样。”也因此,不管田先生如何向其证明自己的性别身份,均被这一“工作原则”挡回去。而这样的原则的确称得上是奇葩。
实际上,与“奇葩证明”相似,“奇葩原则”更是老百姓办事路上的拦路虎。按原则办事虽无可厚非,但是也会给群众造成不便。比如,性别是男是女,站在跟前的人就是最好的证明,更何况田先生的身份证本身就是“男”,养老信息表性别一栏竟然变成了“女”,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的错误,第一时间给当事人改过来才应该是工作原则。
其实,类似的“奇葩原则”还有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办事机构需要某单位出具相关证明;另一方面,涉事单位按规定却不给开具。如此之下,就将办事群众夹在了中间,只能逼办事群众来回求人、四处跑路甚至求助媒体。从中也不难发现,一经媒体报道后,一些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可见,这些“奇葩原则”根本就站不住脚。
办事机构固然要坚守办事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应该是便民利民,而不是给群众添堵设障。尤其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入推进的当下,类似于性别更正这样的小事,本就该分分钟钟完成,而不是靠原则、程序刁难人。毕竟,办事机构、办事规程都是用来服务人的;即便有不合时宜的原则与流程,相关部门也应即时改过,这才是顺应民意。
群众办事路上奇葩证明与奇葩原则一个也不能要。而这些,需要的正是相关部门认真对待群众的诉求,改善一切不合理、不合时宜的证明与原则。同时,更不能患上媒体曝光“依赖症”,毕竟,媒体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帮助到所有人,媒体的职责终归是舆论监督,而真正要改过还须靠涉事部门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