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从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发展体系入手,咬定“绿”字不放松,初步建立了绿色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绿色发展体系。
冬日,走进有着香城泉都美誉的鄂南咸宁市,碧空如洗、修竹耸翠、温泉沸波、桂香十里……生态环境部公布今年前10个月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状况,咸宁位列第16位,成为湖北省唯一跻身前20名的城市。
“绿色是咸宁的魅力名片,生态是咸宁的金字招牌。”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说,咸宁历史悠久、山川形胜,建市20年来,始终咬定“绿”字不放松,绿色产业集群初步建立,绿色发展体系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咬定绿色发展
武汉之南,长江之南,湖北之南,坐落着物华天宝的鄂南明珠咸宁。咸宁底子薄,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的双重压力。
依托本地楠竹、苎麻、矿山等资源,机械、纺织、印刷、冶金等产业逐渐兴起,但生态破坏、资源减少的束缚如影随形。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原有纳税榜上的资源性企业逐渐名落孙山。
忽视了环境,发展的差距却越来越大。咸宁开始反思:我们有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为什么还甩不掉“发展不够”这顶帽子?比较先进城市的经验教训,在思想碰撞中逐步达成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2015年1月份,咸宁在全国率先编制出台绿色崛起发展规划,谋划未来15年发展,从构建“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生态—绿色文化—绿色管理”的发展体系入手,实现绿色崛起。一年后,咸宁绿色崛起的思路再次升级。咸宁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中国中部绿心和国际生态城市”。
不久,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咸宁打造湖北特色产业增长极,支持幕阜山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明确指示,咸宁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将绿色作为咸宁的底色和本色传承下去。
去年8月份,咸宁出台了《关于坚持绿色崛起、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决定》,明确提出围绕率先建成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三抓一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争到2021年,以绿色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达90%以上。
目前,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咸宁发展的根本路径。
转换绿色动能
咸宁是全国知名的楠竹之乡,竹林基地、园区面积超过165万亩,立竹总量达3亿根。
通山县西坑村,一车竹炭运往武汉,可以卖到4万元。竹农华友生说:“没想到竹子加工的边角料制成竹炭,还能卖出好价钱。”在咸宁市百亿竹产业发展政策引领下,西坑村开发竹炭加工,过去卖一根原竹收入只有10元,通过深加工,如今一根竹可收入50多元。
在森工产业龙头企业巨宁公司,一车车重组竹装车后,陆续发往欧洲。公司副总经理章冰说,巨宁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先后推出重组竹庭院、阳台、卫浴定制产品,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如今,产品畅销德国、英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咸宁拥有竹加工企业32家,主产品涉及六大系列600多个品种,竹地板、竹笋、竹炭、竹制家具等制品年总产值超过25亿元。竹林旅游年产值超过7亿元。竹藤加工、竹酒加工……围绕竹产业发展链条,正在不断拉伸、加粗。
竹产业兴起正是咸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咸宁市市长王远鹤说,绿色崛起,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培植以绿色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穿“新鞋”走“绿道”,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去年以来,咸宁严守环保红线,未违规引进一家重污染企业,未审批一个产能严重过剩项目。
绿色产业做“加法”,瞄准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培育成五大千亿元产业。看中咸宁交通区位、产业潜力和生态环境,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的大项目纷至沓来,咸宁绿色产业在集聚中茁壮成长。
奥瑞金公司研发出仅重23克的螺旋盖纤体铝罐,代替进口用于高档饮料包装,加上马口铁饮料罐,在咸宁基地的年产能超过30亿罐,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饮料包装基地。南玻光电研发出0.2毫米厚的超薄电子玻璃,远低于市场上0.5毫米厚的电子玻璃,最新技术成果落户咸宁基地,将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技。
赤壁青砖茶历史悠久,茶企围绕品质做文章,部分茶叶质量达到欧盟进口标准。川字牌、羊楼洞、赵李桥、洞庄……不同品牌群芳争艳,助推茶叶产业迅速壮大。
现代旅游业腾飞。咸宁山青、水秀、竹翠、泉温,尤其温泉资源堪称一绝。今年,咸宁旅游再上台阶,三国赤壁古战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嘉鱼开心农场、崇阳柃蜜小镇、赤壁俄罗斯方块小镇、梓山湖松鼠部落相继开园;通山九宫山、隐水洞改造升级;“香城泉都”品牌在全国叫响,主要旅游指标跨入全省第一方阵。
构建绿色体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之滨的咸宁,擘画生态保护大蓝图。
斧头湖、西凉湖是湖北省第四、第五大湖泊,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咸宁“两湖”水域开始围网养鱼,面积最多达17.09万亩,水质变差、水草减少。2016年7月份,咸宁市打响拆围发令枪,去年底全市所有湖库围网全部拆除,水产大市咸宁终结了30年的围网养殖史。自然湖库回归人放天养,一湖清水流向长江。
赤壁市赤壁镇原有砂石转运码头,在附近工作的谢蕾萍回忆,几年前卡车一过,尘土漫天。现在码头拆除了,空气变好了。
污染总量做“减法”,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长江大保护十大行动铁腕出击,沿江干线37个非法码头被取缔,109家非煤矿山关闭,湖库围网全部拆除,“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在鄂南大地打响。
空间布局弃“灰”调“绿”。咸宁出台幕阜山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在幕阜山绿色产业带主支线288公里范围内建设示范段;引进省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投资约136亿元,在咸宁市区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孝子山、双龙山以及二山之间区域内,探索可复制的森林振兴“咸宁模式”;计划投资74亿余元,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打造公园城市,发力“一城十区二十景”。
生态保护体制掀起“绿色革命”。打通监管“经脉”,变“九龙治水”为“一杆到底”,形成全市环保监管“一盘棋”的局面。
保护长江饮用水源地、全面推行河湖库长制、淘汰黄标车、整治畜禽养殖污染、大规模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从治理空气污染到拆除长江非法码头,从清除湖库围网到大规模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从逐步关闭非煤矿山到高标准修复山体,咸宁生态保护体系逐步成型。
今年,咸宁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验收,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披露,咸宁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8位。
当前,咸宁正紧紧围绕中部“绿心”目标,抢抓长江大保护历史机遇,在破旧与立新中积极构建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香城泉都澎湃绿色发展新动能。
(原标题:湖北咸宁构建绿色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