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蹄疾步稳

2018-12-24 13:49:21    人民日报海外版

受访专家: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 徐华清

 

渤海湾畔的天津滨海新区内,世界首个国家间合作建设的生态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在崛起。

图为中新天津生态城道路上的风光互补LED灯杆。

新华社记者 侯 俊摄

英国《卫报》近日报道,中国一直大力投资发展电动交通工具。广东省深圳市目前有1.6万辆电动公交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批、也是规模最大的纯电动公交车。燃油公交车换成电动公交车的好处,不仅是减少噪声污染。这个快速发展的大都市,预计很快将实现减少48%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标。深圳能走向全电动,得益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慷慨补贴。目前中国有30多个城市制订计划,到2020年实现公共交通全部电动化。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近日关注,自2017年以来,中国北方地区已有约400万家庭转用天然气这种更清洁的能源。本月,《美国科学院院报》公布的研究显示,此举正在奏效:转用更清洁能源已令中国人均暴露于PM2.5的程度下降47%,每年帮助防止40万人过早死亡。

绿色和平组织首席分析师劳里·米利维尔塔也表示,此类举措是去年北京周边地区空气污染下降的主因。而在全中国范围,对工厂、电厂实施的更严格排放标准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发挥了更大作用,“5年来PM2.5浓度下降约30%,这是一项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促进全球节能减排的中坚力量。

与全球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较低,增速快,所以加快推进绿色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我国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建设美丽中国增添“底气”。

在这方面,中国不断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将低碳作为推动能源革命最重要的抓手和旗帜,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当前,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合理控制能源消费。这意味着我国必须从以资源消耗、污染环境来提升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到推广实行“以气代煤、以电代煤”为辅的改造思路上,尤其是加强控制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尽可能提高清洁能源供暖比重,全力构建绿色、节约、高效、协调的发展环境。

第二,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从目前来看,中国风电、光伏发电、水电、地热能和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在进一步贯彻落实能源革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能需要的同时,也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污染物源头的排放,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同时,能源低碳要重点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的碳排放,进一步扎实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统筹深化低碳试点,为碳市场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并推行节能低碳的电力调度。

第三,中国对低碳经济的贡献和引领不仅让中国直接参与了全球气候治理,提升了我们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而且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多元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能源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在不断丰富完善,为其良好稳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制度供给和保障;其次,中国出台的大量强有力的财政补助、扶持举措和政策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化方面也效果显著,有利于落实好我们对国际社会和全世界人民的减排承诺。

当然,中国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我们的经济性和构建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因为我们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赖程度还在不断上升,还有电网运行清洁电力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此精神的引领下,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必将推动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迈向新台阶。中国将努力实现2050年低排放发展战略目标,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 旭采访整理)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低碳 能源

上一篇: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下一篇:梅州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新模式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