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辖区内的大冶市是中国的“千年铜都”,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新中国成立后,大冶这座“因矿闻名、因矿而兴”的城市曾作出巨大贡献。然而,矿产资源是一把双刃剑,2008年3月,大冶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黄石市副市长、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冶在推进生态立市、强化生态保护、培育绿色产业等方面,创造了更多的“绿色福利”和“绿色效益”,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的发展之路。
牢固树立生态战略发展理念
资源枯竭以后,大冶经济何去何从?在推进转型的进程中,大冶市于2006年、2016年两度召开“黄金湖会议”,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确定了从单纯的经济转型发展到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体制机制“五位一体”的城市转型战略,大冶紧跟着大时代的步伐向前奋进。
从此,大冶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博弈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宁可减缓发展速度,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近年来,大冶市全面实施“治山、治土、治水、治气”工程,有计划地关停重点区域80%以上矿山,全面推进“绿满铜都”行动植树造林18.76万亩,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加大工矿废弃地修复力度,增加耕地面积1.83万亩。2008年以来,面对“五小”企业无序建设投产所导致的乱采乱挖、毁坏农田、破坏植被和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大冶全域整治关停近千家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五小”企业。
大冶在建设城市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开展了生态园区、生态企业、生态单位、生态校园、生态乡镇、生态乡村创建活动。如今,一个个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在大冶随处可见。
从工业独大到三产并进
2012年,大冶规模以上工业70%以上和矿山资源有关联,到2017年,下降到不足两成。大冶市加快布局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一矿为主、工业独大”过渡到了“三产并进、协调发展”,总体实现了从依托资源创业到超越资源发展的转变。
家里有矿,曾是大冶人最引以为豪的资本,创立矿业公司的曹洪俊便是其中一员。如今,曹洪俊投入过亿建起湖北鑫东生态农业基地,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名的蔬菜大王。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冶,有相似经历的还有近百人,他们投身旅游业、种植业、制造业等行业,开始新一轮打拼。
大冶唤醒“沉睡”的生态资本,突出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主题,精心打造保安湖生态新区等“一区两园七朵金花”。同时,将文化体验、生态养生、运动休闲、观光度假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文化转型提升城市软实力
初冬时节,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上,铜草花依然摇曳生姿。这里是我国“持续生产时间最长的古铜矿”,在遗址博物馆,可以看到面积庞大的井巷、古朴厚重的铜斧、精巧的采矿工具,无声诉说着千年生生不息的炉火。
改革开放之初,大冶的文化产业尚处于一种萌芽和发掘阶段,2006年经济转型后,大冶开始重塑铜绿山古铜矿这一文化品牌,积极挖掘矿冶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青铜时代最高技术成就。
从2016年开始,大冶全面推进总投资100亿元、规划区总面积24.34平方公里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展示大冶“青铜文化源、古建之乡、民间文化”城市名片。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大冶的一次自我升华。在大冶市市长王刚看来,大冶坚持城乡一体整体推进,持续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城镇、文明村居“三级联创”工作,着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着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味、着力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文明创建催生的“自我赶考”,开启了大冶发展新征程。(记者 何红卫 乐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