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多年的持续绿化,为潮白河畔带来了一片森林,以前寸草不生的大沙坑已经变成了绿洲。记者 孙戉摄
右图:改造前的潮白河韦里村沙坑。(资料片)记者 孙戉摄
北京,中国首都。一座绿拥翠绕、青山环抱的城市。
数据显示,到去年底,北京森林覆盖率达到4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2%。登高俯瞰,数不尽的街巷繁华掩映在红墙绿海中。
你能想象吗?40年前,这里曾经处在沙漠化的边缘——1977年8月的世界防治沙漠化会议上,北京被列入了受沙漠化威胁的城市之一。消息传到北京,震惊了无数市民。
从沙尘漫天,到森林进城,40年的岁月里,绿色在北京一点点蔓延,平定了风沙,染绿了原野,装点了街巷,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同时也在一点一滴中塑造着城市的风韵气质。绿,已经成为北京的城市底色;40年的艰辛播绿,是永不褪色的城市记忆。
五大风沙口全堵住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话说的是延庆八达岭康庄风口。地处河北坝上及内蒙古风源南下的风廊通道,荒滩连片,风沙四季不断。
“那会儿经常刮七八级的阵风,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百米之内看不见人。单薄一点儿的女孩子,在风地里站都站不稳。”说起1994年启动的康庄南荒滩造林大会战,延庆绿化办副主任王华琨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她还是造林工地上的一名技术员,即使每天头裹纱巾上班,回家洗脸,照样能洗出一盆底儿的沙子来。
南荒滩造林也是北京首次尝试用专业队伍实施造林工程。几千名绿化工人每年从冬天干到春天,挖坑、客土、埋管、栽树,6年下来,一排排油松、侧柏、元宝枫,在卵石荒滩上艰难地站立起来。6年间,荒滩上共完成造林绿化3.8万亩,栽植针叶树、阔叶树300余万株。
今天再走进南荒滩,已然是一片绿海。20多年前栽下的松树苗、柏树苗,已经长到八九米高,有的树干已经有碗口粗细。林子下面,不知名的灌木自己就郁郁葱葱萌发起来。如果不是脚底下时不时能踩到一块硌脚的卵石,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河滩地。
“每次开车路过,我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这些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它们长大了,心里真是有说不出来的高兴。”王华琨说。
林业人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监测显示:治理后的康庄地区每年的平均风速由5米每秒减为3.5米每秒;大风天气由每年39天减少到15天;扬沙降尘由每月每平方公里11.5吨减少到9吨。
延庆康庄曾经是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另外四处分别位于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和昌平南口地区。上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造林治沙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仅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市就在门头沟、怀柔、密云等区累计完成造林营林812万亩,构建了首都北部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
2012年起,本市连续4年开展的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累计治理废弃砂石坑、卵石滩地25.3万亩,啃下了北京治沙最难啃的“硬骨头”。昔日的风沙地摇身一变,成了大尺度的防风固沙、景观游憩林,五大风沙危害区至此得到根本治理。
一度被称为“塞外沙城”的延庆,现在已经换了天地。随着荒滩造林、山区爆破造林、飞播造林、平原造林等一系列重大绿化工程的推进,延庆的林木绿化率已从1980年的20%增加到去年的71.15%。妫河生态走廊、百里山水画廊、蔡家河多彩森林、玉渡山红叶,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
眼下,王华琨和同事们正在为延庆争创国家森林城市而忙碌。让她特别自豪的是,曾经飞沙走石的延庆,现在成了国际高端会议和赛事的热门举办地。“说话明年就要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2022年还要举办冬奥会,这是几十年前怎么也想不到的。”
全民游园的时代来了
北京绿化40年,市民身边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公园了。
家住通州梨园的李瑞海,还记得自己10岁那年和父母逛北京动物园的情景,“倒了好几趟公交车,半天才到。动物园里人挤人,老虎大象狮子,我得骑在我爸的脖子上才能看到。看完赶紧乘公交车往回赶,到家天都黑透了。”
那是1988年。那时的北京,也就颐和园、中山公园、动物园、紫竹院、玉渊潭等十几个公园,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郊区居民要想逛公园得先进城,折腾一天是常事。
“早些时候的公园,很多都是在历史园林基础上建的。真正在居住区旁建公园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北京市老园林局长、现任国务院参事的刘秀晨说。北京第一个居住区公园——石景山古城公园就是他规划设计的。公园占地2.3万平方米,虽然面积不大,但山水、花卉、盆景、健身设施应有尽有。建成当年,参观的游客和取经的同行来了一拨又一拨。没过几年,石景山雕塑公园、石景山游乐园等一批城市公园陆续亮相。
北京的公园建设真正进入快车道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2007年,北京启动建设四环与五环之间的郊野公园环;2009年,启动建设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2012年启动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东郊森林公园、台湖湿地公园、青龙湖公园等一批大型公园在工程中精彩亮相。或滨水,或穿林,方便市民锻炼、骑行的健康绿道,这几年也在护城河、温榆河、三山五园、园博园等地全面开建。
据统计,到去年底,全市各类公园总数已达1100余个,其中注册公园403个,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万公顷,基本形成城市休闲—近郊郊野—新城滨河—远郊森林的圈层式公园布局。全市的健康绿道几年间累计建成710多公里。
今年40岁的李瑞海,逛公园再不用像小时候那么折腾了。现在他和家人经常去的是离家十几分钟车程的大运河森林公园——北京这些年新建的11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之一,面积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差不多大。春能赏花,夏能露营,秋天看水鸟,冬天能溜冰。“六园十八景逛完得一天,住在城里的亲戚朋友都羡慕我们呢。”
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来,北京新建的公园虽多,但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抬脚就进,没有门槛。北京的“全民游园”时代也随之到来。
这两年,伴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小微绿地、口袋公园、胡同微花园等在城市中心区渐渐多了起来。老城区寸土寸金,想建大点儿的公园着实费劲,利用疏解腾退空间,留白增绿,既增添了城市的绿量,又为居民改善了身边环境。
不久前,西城什刹海周边的东福寿里、东官房、西什库、大红罗厂4处口袋公园陆续建成开放,面积从360平方米到870平方米不等。过去的脏乱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绿树繁花,藤萝满架,徜徉其中,还能品味老北京的市井民俗、地名掌故。
像这样利用腾退空间建设的公园绿地、小微绿地,今年1至9月份,全市16区累计有15000余亩,相当于3.5座颐和园大小。
山里的林子请进城了
40年里,北京的绿化建设理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不仅仅要绿起来,美起来,还要“活”起来。
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就是对鸟儿的“关照”。
“北京怎么没鸟儿?”来北京观光的外国游客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一听这话,不少北京人不服气:“喜鹊、乌鸦、麻雀,天上不是有的是,怎么能说我们北京没鸟儿呢?”
实际上,外国游客惋惜的是北京城里鸟儿种类的匮乏,常见的就是那十几种。但凡哪个公园发现一只稀罕点儿的鸟,立马会引发长枪短炮的“现象级观鸟”——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北京能见到的鸟儿委实太少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鸟儿。”林业人半开玩笑,心里却暗暗憋着一股劲儿,要通过科学的造林手段,把鸟儿请进城里来。
2017年10月,北京首座城市森林——广阳谷城市森林在西城区菜市口落成。这是一处以近自然理念营建的森林群落,园子里看不见整齐划一的树阵,也看不见精心修饰的花境,甚至连一条水泥路都没有。呈现在市民眼前的,是高高低低、参差相映的多彩树丛,灯台树、糯米条、接骨木、丝棉木等大山里的常见树被“请”到了这里,青灰色的小石子铺成的道路蜿蜒林间,各种鸟儿的啁啾声,让这座地处闹市的公园有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说,这种以近自然理念营建的城市森林,是本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种创新尝试。
去年以来,城市森林已经在西城广外、新街口,东城新中街等多处亮相。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鸟儿、昆虫等小动物格外关照,按照它们的“胃口”和脾性,栽种了很多蜜源植物和食源植物,比如柿树、山楂、海棠、桑葚、丁香、松果菊、紫鸢等。东城新中街城市森林还利用木材、竹筒、气孔砖、瓦片等废弃材料,搭建了三处“昆虫旅馆”,方便它们繁衍栖息。有了鸟儿的啁啾鸣唱,蜂蝶的翩翩飞舞,蚯蚓的不倦躬耕,林子自然就“活”了起来。
今年,伴随着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启动,这种师法自然、力求生物多样性的绿化造林理念在更大范围得到推广。园林部门出台的技术导则中,明确提出造林地块或与原有林地连接后面积超过300亩以上的区域,每100亩应设置1处鸟类等动物的食源、筑巢场所,每处面积不少于4亩。同时还列出了适合不同种类动物栖息的植物配置。
如此浓墨重彩地把小动物的生存需要纳入造林的技术考量,这在北京近70年的造林史上还是头一回。这也意味着,北京的绿化美化事业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理念指引下,迈进了崭新的、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一座和谐的城市,没有绿色的镶嵌浸润,是不可想象的;一个宜居的家园,没有绿色的照拂抚慰,是无可期待的。
北京播绿造绿的事业,永无止境。(记者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