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经生态修复后的尾矿坝,生态环境已大为改善。
原本寸草不生的荒坡,经人工生态修复后,几个月便郁郁葱葱,一两年内即可林木蓊郁。这是青岛冠中生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冠中生态”)18年来一直在做的事。
11月初,国内首部行业标准《边坡喷播绿化工程技术标准》将正式颁布执行,冠中生态正是这部标准的主编单位。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的背后,是企业深厚的技术功底。
从海拔4400米的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海岸线,从PH值高达10的工业尾矿坝到PH值不足3的强酸土壤,从最低温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小镇到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海岛,甚至年降水量仅200毫米的干旱矿区、斜坡大于70度的山体,都可以经冠中生态修复,长出葱绿植被。更令人惊喜的是,两三年后,修复区域内的植物便与原生植被自然融为一体。“不通过参照物,我们自己都找不到最初的项目地点在哪里。”冠中生态总经理许剑平自信地说,通过机械喷播作业的方式,公司在植被受损面上喷播“高次团粒”品牌的人工土壤培养基,一般3-6个月就会长成树林,使环境归于生态、归于自然。
在冠中生态完成的生态修复项目中,有一个案例在业内广为流传:在一处方圆10万平方公里的尾矿坝,每逢冬、春两季,大风刮起的粉末状矿粉遮天蔽日。更令人望而生畏的是,这里处于严重干旱地区,无霜期仅110-142天,对植物发芽生长极其不利。“含盐量0.35%,渗漏水0.5%”的坝体土壤成分分析结果,更让业内同行纷纷打退堂鼓。最终,冠中生态于2011年接下这个被业内预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一项目的完成,创造了行业奇迹。当年9月底,该尾坝矿试验段上的各种植物便已普遍长到20—30厘米,现在早已苗木葱茏。“以前,这里就是一个大荒漠,经我们修复后,变为当地景区。2014年,数千人特意在这里开了一场集团运动会。”许剑平回忆说,当时,尾矿坝所属企业特意打来电话,第一时间将这一消息告知给她。
多年攻坚克难,为冠中生态积累了独一无二的技术专利。截至目前,冠中生态已拥有解决干旱少雨地区的造林问题、斜屋顶绿化的土壤流失问题、混凝土锚喷坡面的植被恢复问题、高酸性碱性土壤的植被生态修复难题、立体绿化的节水灌溉等问题的40余项专利,组成“专利池”。
今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各国来宾对青岛美丽的城市建设赞不绝口,冠中生态也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增添了浓浓绿色。会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轮值主席国乌兹别克斯坦代表团两次到访青岛,交流城市景观环境优化经验,冠中生态得到乌方代表一致认可。目前,冠中生态已与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帮助其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借‘一带一路’倡议和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契机,我们期待与乌兹别克斯坦深化合作,助力其生态环境建设,为促进青岛与乌兹别克斯坦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推动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有所贡献。”许剑平说,未来,在全球努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背景下,“乌兹别克斯坦项目将仅仅是冠中生态走出国门的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