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能源消费更绿了

孔德晨    2018-10-12 11:42:55    人民网

能源生产结构更多元、更合理,能源消费更清洁、更集约——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改革开放四十年能源发展报告显示,40年来,我国的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节能降耗不断推进。
  我国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随着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能源生产由弱到强,实现大发展。1978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仅为6.3亿吨标准煤,2017年则达到35.9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6%,已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能源生产在结构上由原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2017年,原煤产量35.2亿吨,比1980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4.8%;原油产量1.9亿吨,增长0.8倍,年均增长1.6%;天然气产量1480亿立方米,增长9.4倍,年均增长6.5%;一次电力产量1.8万亿千瓦时,增长30.5倍,年均增长9.8%。
  我国曾经的“多煤少油缺气”的局面也在渐渐改变。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高,天然气由1978年的2.9%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5.4%,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由1978年最低的3.1%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17.4%,分别提高2.5和14.3个百分点。
  在国际合作方面,“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务实推进,油气进口能力稳步提高,品种继续优化。2017年与2012年相比,我国能源净进口总量年均增长7.3%。其中,原煤年均下降1.2%,原油年均增长9.1%,天然气年均增长18.4%。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项能源转型变革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能源消费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用能条件和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4.9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6.9倍,年均增长5.4%。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稳增,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保持较低水平。2016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3161千克标准煤,比1980年的614千克标准煤增长4.1倍,年均增长4.7%。其中,煤炭年均下降1.5%,电力年均增长11.9%,液化石油气年均增长11.4%,天然气年均增长14.6%。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70.7%下降到2017年最低的60.4%,下降10.3个百分点。石油占比在波动中呈现先降后升、再降再升趋势,1978年最高为22.7%,2017年为18.8%,下降3.9个百分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持续提高,天然气由1978年的3.2%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7.0%,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由1978年最低的3.4%提高到2017年最高的13.8%,分别提高3.8和10.4个百分点。
  5年节约和少用10.3亿吨标准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能源发展也步入了新阶段。“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指标连续被纳入我国“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态势,2017年比1978年累计降低77.2%,年均下降3.7%,比2012年累计降低20.9%,年均下降4.6%,比1979-2012年的年均降幅高1.0个百分点,5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约10.3亿吨标准煤。
  工业节能作用突出,单位GDP能耗的降低主要是由工业贡献的。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7.6%,高于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6.7个百分点,年均下降6.3%,高于单位GDP能耗年均降幅1.7个百分点。按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计算,规模以上工业5年累计节能约9.2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近90%。
  工业内部结构优化带来显著节能成效,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瞩目成就。近年来,国家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2017年与2012年相比,六大高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23.2%,年均下降5.2%,5年累计节能约6.8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65%以上。5年来,国家共淘汰电力产能2108万千瓦,煤炭5.2亿吨,炼铁5897万吨,炼钢6640万吨。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普遍提高,余热余能利用成效显著。2017年与2012年相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提高1.8个百分点。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回收利用率为2.7%,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5年累计回收利用能源7.6亿吨标准煤。

相关热词搜索:能源

上一篇:绿色创业音符跃动,让节能环保掷地有声
下一篇:戈壁上建成“绿色银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