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到地方督察黑臭水体时,建议当地领导住到老百姓旁边,直到水不黑不臭。
作为七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之一,黑臭水体治理是公众对水环境质量改善最迫切的愿望之一,也是《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中难度较大的工作之一。
今年5月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0个省(区、市)70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项督查。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办的全国第三期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座谈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通过政策解读、技术讲解、交流座谈和现场模拟等环节,对黑臭水体省级专项行动进行了全方位的指导和动员。
按照《水十条》要求,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如何科学治理黑臭水体?怎样调动各地治理力量?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治污没有“一招鲜”,须从其根本下手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所以,不以控源截污为前提的黑臭水体治理,很难实现根治。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研究中心高红杰认为:“如果采取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过了一段时间水体又返黑返臭,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种做法危害很大。”
“推动黑臭河治理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恢复河流生态。实现绿水青山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而不是做表面工作,解决一时问题。”业内人士表示,治污没有“一招鲜”。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每个地方又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一招鲜”行不通,也解决不了问题。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罗安程也表示,黑臭水体治理,主要问题不是水体的问题,而是污染源的问题。比如,给河道这个常年感冒的“病人”开了感冒药,却没有找出它为什么经常感冒,这类治理方法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治的不是感冒,是病根。病症结果是水体黑臭了,但黑臭的病因有很多,如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污染等。
高红杰认为,要在治本的前提下,加快科学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步伐,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完成《水十条》目标任务,部分城市任务依然比较重。
据了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联合编制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即将出台。将明确要求采取治本的工程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监督检查,为下一步地方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指明了方向。
治污勿求一蹴而就,效果需持久长效
水污染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治理水污染也要留有充分的时间,不能急功近利,走形式主义。治理效果必须是让群众可感知且长期可靠的。
今年5月以来开展的3次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都坚持以群众是否满意为首要标准,严格督查、实事求是。要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必须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相吻合。督促各地建立长效机制,凡是黑臭现象反弹、群众有意见的,经核实重新列入黑臭水体清单,继续督促整治。
罗安程表示,黑臭水体的污染源找到并进行科学治理后,应着手恢复水生态环境。污染源得到合理治理后,河流自会逐渐恢复良好生态。因此,轻度污染的水体只需对进入流域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水质严重污染的黑臭水体,可对河道采取相应的治污措施。
比如,浙江省绍兴市古城的迎恩门劣Ⅴ类水断面已于2017年8月销号。这得益于坚持治本攻坚,实施精准化截污工程,推进生态化治理工程,实施科学化引水工程,建设立体化改造工程。同时,坚持立足长效,抓实全民治理。将古城内8.3平方公里区域划分成66个网格,每个网格都由市挂联部门、区联系部门、街道和社区(志愿者)人员组成,加强对河道的日常巡查。
“治理黑臭水体的最终目标是要恢复河流生态。” 业内人士强调,但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只要截住污染源,清理淤泥,换一下水,就能彻底治理好了。殊不知,这种方法只能让水体在短期内变得好看,好比换血拯救不了一个白血病患者,只是暂时的做法。无论截污、清淤做得再好,如果不大幅度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水体就不可能真正治理成功。
人人都知道,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表面上是水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关乎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匹配、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复杂因素的综合问题。显然,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
高红杰表示,要想实质性解决黑臭水体问题,需要各部门齐心协力,加大投入,需要有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这可以说是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治污要凝心聚力,进行全流域系统治理
黑臭水体治理容易陷入“黑了治,治了黑,反复治理,治理反复”的怪圈。究其根源,这是由于缺少系统治理。
罗安程说:“有些地方治理黑臭水体时,哪段水体黑臭就治哪一段,这样很不科学。要从流域观念出发,不能就断面治断面。水质改善不代表治理措施就是全面和完善的,要想根治黑臭,必须从全流域排查梳理污染源,并进行系统治理。”
同时,黑臭水体治理这场攻坚战是典型的团队战,不是任何一方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搞定的。业内人士建议,“企业、施工单位、政府作为这场战役中最核心的3个角色,必须在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情况下才有胜算。各方精诚合作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场持久战,要想加快黑臭水体治理进程,应从推进系统治水上着手。
“每个地方引起河道水质变差的原因有很多。因此,我们要提倡系统治水,因地制宜。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罗安程说,首先,制定一个合理的可操作的黑臭水体治理规划,科学测算治理时间。其次,对所有进入这条河的污染物来源进行调查摸底,进行科学分析计算,合理安排不同污染源治理先后顺序,哪些污染源应尽快治理,哪些污染源治理要随后跟进,统筹考虑,系统安排,实现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形式督查和实质督查相结合
专项行动倒逼实质性消除黑臭
2018年5月~7月,黑臭水体专项督查组对上报已完成整治的993个黑臭水体均开展了现场核查。经过评估,已完成整治的有919个,占92.5%;判定未消除黑臭的水体共74个,占7.5%。通过督查发现新的黑臭水体274个。被督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比例统算为65.7%。
这次督查发现,控源截污不到位,垃圾收集转运、处理处置措施不到位,内源污染未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比较突出。
虽然此轮专项行动结束了,但是黑臭水体治理却不会停歇。这次行动实施问题清单滚动管理,不获全胜不收兵。
目前,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按照专项行动中的“督查、交办、巡查、约谈、专项督察”五步法工作流程,组织完成对70个城市的督查工作并印发了督办函。对列入国家清单的问题,会一盯到底,实行“拉条挂账,逐个销号”式管理。
“不仅是2018年督查,2019年、2020年还会继续督查。所以,那些搞治标不治本、搞形式主义的地方,需要转变思想,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水体问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研究中心高红杰说。
这次专项行动还创新形成“形式督查和实质督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形式督查,一看老百姓是否满意,到一个地方先做民意调查,统计满意率;二看水质监测指标是否优于轻度黑臭水体指标。
实质督查看什么呢?就是去看污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核查沿河污水收集处理体系是否基本建成并有效运行;看垃圾处理处置转运清运等各项内容,核查沿河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处置措施是否有效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督查并取得较好的反响。
“督查组结合资料审核,沿河开展现场巡河,每天每人大约走2.5万步,多的有三四万步,基本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督查,倒逼地方实质性解决水体黑臭问题。”高红杰说。
开展黑臭水体专项行动,带来了深远影响。高红杰介绍道,首先,强化了压力传导,地方政府提高了重视程度。老百姓的关注、社会媒体的报道、督办函的下发等,使地方政府提高了对黑臭水体整治尤其是实质性解决水体黑臭问题的重视程度,一些城市做到了边督查边整改。
其次,纠正了部分错误治理理念。黑臭水体整治过程中,一些地方不在控源截污治本上下功夫,而是下大力气在河道中做文章。有的地方不做控源截污,利用河道作为治污的场所,进行曝气生物降解,撒菌剂药剂;有的从上游调水冲污。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手段,在督查中一旦发现都列入问题清单,要求地方整改,为从根源上治理黑臭明确了方向。
再次,凝聚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通过采取公众举报、信息公开、新闻媒体跟访报道等方式,实现了老百姓全过程参与黑臭水体筛查、治理、评价等,提高了老百姓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根据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工作部署,应建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的工作体系,各省组织开展省级专项行动。”高红杰介绍说,为形成一级跟着一级学、一级带着一级干、上下一起努力的工作格局,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省级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各省(区、市)对其行政区内未开展黑臭水体整治国家专项督查的地级城市进行重点排查。各省(区、市)排查结果将作为2018年《水十条》考核和2019年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重要参考。(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