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渔民在开捕大闸蟹。
王东伟摄
8月的洪泽湖,碧波浩渺,水天一色,鸥鹭翔集,苏北水乡别具诗情画意。
江苏泗洪县穆墩岛村民祖辈生活在湖心岛,深感一湖清水来之不易。“过去靠水吃水,家家养螃蟹,蟹塘越建越密,水越来越差。”村民杜江国说,如今退塘还湖,蟹塘变身水上生态牧场,采收芡实、莲藕,保护生态,富了口袋,老渔民有了新生计。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泗洪坐拥湖区40%的水面。生态优势如何变经济优势?县委书记王晓东说,作为全国首批“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泗洪坚持生态立县,咬定绿色转型,既算增收账,也算生态账、长远账,让“生态+农业”落地生根,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
做好田野“加减法”,让农业回归绿色本色
泗洪有200万亩耕地,75万亩原生湿地,11条河流过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然而,长期“走水路、发水财”,粗放发展、过度开发,河湖生态退化,路子越走越窄。泗洪人反思,什么是长久增收之路?
痛定思痛。泗洪全面实施绿水青山专项行动,在洪泽湖区退渔还湖、拆除网箱、铁腕治污、联通水系,守住生态红线。
退渔还湖并不容易。半城镇副镇长杜元青说:“许多渔民从小生长在水边,一网下去就是钱,不让打鱼、养蟹了,往后生活咋办?”
该减的减下来,该加的加上去。“不能饿着肚子保生态”,政府引导转型,在湖面滩涂建设水上生态牧场,统一规划和管理,一水多用、鱼菜共生,生态高效。半城镇渔民丁杰刚采摘归来,船上满是新摘的莲蓬,剥开莲子轻嚼,丝丝甘甜。丁杰说:“水质好了,菱角、莲藕产量好,价格高,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不比打鱼差。”
农业向绿色转型,岸上同样在变。龙集镇姚兴村种粮大户田金林,如今成了“养虾大王”。前些年,田金林流转了380亩土地,一麦一稻。“肥没少下,粮没少打,就是挣不了多少钱。”老田深切感到,地也得换个种法。
“养生态虾,种绿色稻”,2016年田金林尝试稻虾共作,一年下来尝到了甜头。“以前,传统一亩水稻只能挣几百块钱,而现在稻田养小龙虾,不施化肥、不撒农药,水稻价格能多卖好几倍,一年亩产小龙虾200斤、优质水稻1000斤,产值有上万元。”
推广稻虾共作,龙集镇创建了稻虾产业园,制定绿色生产标准,发展1.6万亩稻虾高效种养面积,占到全镇耕地的40%。“产业结构调整好,今年龙虾吃到饱。好水好虾价格高,农民增收开颜笑。”养殖户尹龙用一首打油诗表达自己的心情。
田野上的“加减法”,换来产业结构一手好牌。全县累计退渔还湿、还湖面积10多万亩以上,建成水上生态牧场8.26万亩,新增休耕轮作面积5万亩,有力提升生态修复能力;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发展稻虾、藕虾共作面积15万亩,促进农业减肥增效;推广农业“三新”工程,发展软籽石榴、蚕桑等经济林果11.3万亩,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泗洪农业逐步回归绿色本色,焕发出新的生机。
龙头带动全产业链,让绿色品牌叫响市场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场深刻变革。如何让小农户融入产业,如何让好产品对接市场,泗洪推进经营体系变革,做强龙头,做大产业,带动新理念、新技术落地。
在沃德农业公司小龙虾加工车间,工人正在熟练地分拣、清洗,经过加工、速冻,一车车各种口味的小龙虾销往全国各地。
公司采用订单养殖,发展基地2.3万亩。公司负责人潘裴介绍,根据合同,小龙虾市场价高于养殖成本,则按市场价格收购;若市场价低于成本,公司则以高出成本价2—3元的价格保底收购。“2016年以前,我只有不到3亩的小塘口,一年忙到头,最多销售1万元。与公司合作后,销路不愁,我将规模扩大至80亩,一年销售额突破40万元。”谈及订单养殖,养殖户朱路广赞不绝口。
龙头带动,统一技术标准,农民照方操作。“为确保小龙虾品质,在收购前,我们会对养殖户龙虾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虾体干净度等进行检测,不达标的一律不收。”潘裴说。
发展新产业,光靠农民不行。峰山乡岗地多,土地贫瘠。2007年,种植大户张勇开发荒山,选种耐旱、耐涝的碧根果。5年才能挂果,头几年没有收获怎么办?张勇请来专家设计方案:每亩地种15棵碧根果,树苗占用一分半地,其余地方套种山芋、花生,以及金丝菊、杭白菊等中药材,通过“以短养长”,亩均收益近2000元。
荒山上种满绿树,乡村增添生机。峰山乡党委书记张国柱说,大户蹚出路子,带动农民参与,全乡发展碧根果1.8万亩。各村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和劳务合作社,农民除了土地入股分红外,还能来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
千方百计扶龙头。全县实施“百园工程”项目88个,鲁花、德康等一批国内知名农业企业落户,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
龙头带动,泗洪打响绿色品牌。在石集乡新汴村食用菌大棚,大片的羊肚菌长势喜人。牛牛香菇家庭农场主莫言说,她承包了200余亩土地,专业种植羊肚菌,鲜菌每斤价格上百元,烘干出售,每斤能卖到千元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等国家。“小乡村种植的菌菇能漂洋过海,竞争力来自好生态、好品质!”莫言感叹道。
去年以来,全县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21个、绿色产品12个、有机产品3个,“三品”认证总数达338个,泗洪大闸蟹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螃蟹出口量连续12年居全省县级第一。
深挖“养眼洗肺”功能,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好生态如何变钱景?泗洪围绕“深呼吸、看绿色、见清水”目标,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挖“养眼洗肺”的生态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位于界集镇杜墩村的绿枝宝林果种植基地,集农家乐、旅游休闲为一体。园内白桃和蟠桃还有几天才上市,已经有60名顾客预约采摘。村民韩成湘说:“我们夫妻二人常年在这里务工,不仅有了固定的收入,今年还摘了贫困帽。”和韩成湘一样,在基地务工的低收入户有50余户。自5月以来,这个生态园已接待1200名顾客,年收益预计达400万元。
紧邻洪泽湖湿地,发展乡村旅游,城头乡“虾乐谷”老板朱俊华每天都开心:“平均一天有10单生意,毛收入3000元,来这里吃饭的客人,不仅看中这里的好环境,也看中地地道道的原生态食材。”
叫响生态名气。泗洪举办洪泽湖湿地国际半程马拉松、国际垂钓邀请赛等系列赛事,以赛促游、以赛兴产,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
打造特色小镇。在柳山稻米文化小镇,县里整合柳山湖景区、稻米文化馆、柳山居资源,打造“白水明田”柳山特色民宿;在临淮渔家风情古镇上,结合历史文化内涵,建设临淮观日台、还原“鲁肃故里”;打造森林温泉小镇,结合地方民俗,建设以“温泉养生”“渔家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民宿……
去年,全县接待游客突破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3亿元;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直接就业人数3.5余万人,辐射相关产业人数达10多万人,促进农民增收超亿元。
如今在泗洪,绿色农业凸显后发优势,以绿色、生态为“符号”的产业百舸争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