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科技先行
眼下正是小香葱的收割季,63岁的山西省右玉县贫困户武志英每天都会按时来小香葱种植基地上班,在家门口打工,每天收入100多块钱。武志英说:“我们一年打工三四个月能挣10000多块钱,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像武志英这样在小香葱种植基地打工的贫困户有近百人。该基地让周边村里的闲散劳动力有了增收致富的好去处,而这种“企业+基地+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让山西省右玉县脱贫了。
生态好才有金饭碗
武志英说:“荒漠变林海,才有今天的小香葱种植基地。”
位于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右玉县,向来是大风口,解放初期林木覆盖率不到0.3%,可谓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右玉县的林木覆盖率已达54%,近2000平方公里的塞上高原变成了绿色的林海。
生态好了,地里也产出了“宝贝”。黄家窑村的张建平两口子靠药材和地里的其他庄稼,收入1万多元。黄家窑村第一书记杨世新说,全村300多亩板蓝根,平均每亩收入1000多元,村子在2016年率先脱贫。
药材好,产业才兴。现在右玉全力发展以板蓝根、党参、黄芩、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全县培育3个发展潜力大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扶持10个优势明显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设20个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发展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10亿元中药材产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
产业饭才是富裕饭
“原来我们住的是土窑,土窑还得回家烧柴,搬到这里挺好,冬天是集体供暖,卫生间上下水也通了,环境比村里可好了。”威远镇康平村村民庞翠花高兴地说。
右玉县针对每个贫困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康平村是威远镇实施异地搬迁项目的一个集中安置点,共规划安置威远镇境内16个村的贫困户100户、234人。
威远镇玉成庄村的陈喜和爱人刘贵今年春节前也搬进了县城边上的康平移民新村。陈喜喜不自禁:“如今的新房水暖电齐全,我和爱人还就地找到了工作、挣上了工资。”陈喜介绍,他在城边的高速公路工地上干活,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爱人在右玉县图远农业开发公司打零工,每天也有100元的收入,再加上粮食补贴、资产收益、光伏扶贫电站分红,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当日,威远镇进士湾村的田凤兰正和村党支部书记孟磊商议扩建牛舍的事情。2015年,在孟磊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田凤兰开始养牛,经过3年的精心饲养,夫妻俩硬是把2头牛发展到7头,看着牛圈里的牛多了起来,田凤兰的笑容也越来越多。“我现在是一门心思养牛,责任田里种的不是玉米,就是青贮饲料,是喂牛吃的。”田凤兰的眼神里闪着希望的光。
村民生活一天一个样
今年55岁的王靖强是李达窑乡林家堡村村民,这里海拔1860米,在右玉县最北部。对于王靖强来说,这两年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从只靠十来亩薄田养家到今天一年能收入3万元,他的满足之情溢于言表:“2016年下半年,我加入了村里的万福达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去年,我和合作社的伙计们在县城搞通道绿化,一季下来,就挣了4200元,今年我们合作社在庄窝坡村种了1280亩沙棘和550亩樟子松,又有4000多元入账,你说我能不脱贫?”王靖强的话语中透着开心。
医疗保障补贴、养老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产业帮扶收入……在王靖强的精准扶贫便民服务卡上,清楚地记载着他家的每一项收入,2017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国家规定的脱贫标准。
右玉人民依靠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立在长远的右玉精神,让60多年前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塞上绿洲,创造了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在如今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右玉人民以只争朝夕的激情和绣花功夫的精心,绘就出一幅脱贫增收的新画卷,打造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板区。(王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