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赞颂中国人的母亲河——长江的美丽与生机时,人们常常会用到“芦苇成荫、江豚腾跃”类似的描述。长江江豚,又叫“江猪”,这种大头小眼圆滚滚、嘴角上翘自带微笑的可爱水生哺乳类动物,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和喜爱。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虽然较以前有所恢复,但仍然处于极度濒危状况,正报请国务院将其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当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其中要义就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
加大对长江江豚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保全这一珍稀物种,让中国人的子孙后代仍然可以看到这些“美丽精灵”,而且也是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在生态保护学上有伞护种和旗舰种的概念:一般来说,对某一珍稀濒危物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保护,进而通过这种保护来为其他物种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被称作“伞护种”;“旗舰种”则可以直白地认为是“颜值即正义”,可以通过其长得好看、人见人爱的外表来吸引公众注意力,借此提升全社会对环保工作的重视。实践证明,在伞护种和旗舰种相结合的大熊猫庇护下,不仅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广泛受益,更持续激发着国人的环保热情。因此,同样面临濒危而又长相可爱的长江江豚的保护,自然也可以此为参照。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生态环境特别是野生动物的保护,早已不再是科学与理性层面的要求,这种行为会促使人类自身精神层面的成长,在丰富人性上有所收获。考察生态系统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可以说无论我们怎样全力呵护、用心关怀,所有物种的归途都是灭绝,甚至包括了人类自身。但是,如果在历史终结的一刻回顾我们这颗“蓝星”为何与众不同,可能就不仅仅在于那些辉煌灿烂的生命绽放、诞生了人类文明的理性之光,也在于人类不断地对人何以为人的人性追寻。
从走出非洲那一步开始,智人对动物的折服就伴随了整个文明的演进。与很多人的认知相反,大规模灭绝生物的行为并非开始于工业革命,而是充斥于人类“生存空间”的每一次扩张。有研究表明,包括美洲大陆在内,很多物种的灭绝时间都与人类进入当地的时间“巧合”。但人类毕竟是一种具有德性的动物,这种德性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建构起来的。在过去,人类以对动物的驯服和杀戮来彰显力量和财富,而现在,那些明知故犯并以“毁灭”为目的的行为就必须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罪恶。“我们也许可以把仁慈和爱施于非理性的生物。正是在仁慈对待不会出声的动物这一点上,人类发现了‘绅士品质’的标志——人的人道性的标志。”这种对人性的观照和自省,是人类文明得以良性演进的必要条件。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如果说在靠天吃饭的千年前,圣贤教诲还显得为时尚早,对完全有能力和技术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今人来说,更加不能让江豚这样美好的生命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