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内涝频发呼唤城市“留白”

黄策舆    2018-07-18 09:55:38    人民网-人民日报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面对城市内涝时,拥有更多空间和能力。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分散性强降雨。暴雨之后,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城市内涝、滑坡、山洪等险情。“在家里‘看海’”“喜提‘内陆海景房’”等网络调侃的背后,警醒城市管理者必须做好城市汛期安全的考题。

一场暴雨,考验的不仅是城市的下水道,还有管理者的规划能力,更检验出城市与自然相处的水平。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很多,既有极端天气的原因,也有应急措施不足、排水管网不发达等原因,但根本还在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病”的预防。事实证明,人口过快集聚,高楼、马路、水泥地不断扩张,虽然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忽视疏浚天然排涝系统的建设,终究会给生活添堵。

城市是个有机体,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应该追寻的方向。如果走反了,就可能“一损俱损”。上世纪90年代初,某市水域约占全市面积的25%,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各类水体不断被填塞,湖泊的“蓄水池”功能日益弱化。一入汛期,内涝频频,年年“看海”。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发生200多起不同程度的城市内涝灾害。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协调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善待土地,能否科学规划、节制开发、有序用地。

破解城市内涝难题,政府一直在努力。夯实主体责任,住建部从去年开始公布全国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及重要易涝点整治责任人名单,将汛期安全责任落到项目、岗位、人员,纳入考核,一竿子插到底;分次分批建立海绵城市试点,重点解决城市建设中的水环境、水生态和内涝问题。试点以来,30个试点城市内涝发生率显著降低,130多个城市地区相继加入海绵城市改造的行列。从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效来看,只要政府和社会携手并进,目标取向与问题导向双向并行,市民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就会不断改善,城市与水就会更加和谐。

城市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面对内涝时,拥有更多空间和能力。更长远地看,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能否变泄为蓄,将雨水就地消纳利用,化害为利?是否可把硬化的河堤恢复成自然河道,用土地、草地让硬化的地面透气?如此“留白”,可能会牺牲部分商业利益,却会让市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实质上是城市发展理念更新的体现。为城市“留白”不仅体现审美品位,而且关乎生态环境,城市管理者不妨细细考量,怎么才能做好这道民生考题。

相关热词搜索:城市 留白 内涝

上一篇:守护绵延后世的生态长江
下一篇:水利部:河长制不是挂名制,而是责任田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