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农民古丽扎汗在果园收获早熟鲜桃 |
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在上世纪80年代时,曾一度被沙漠几近吞噬:沙海已到距离县城不足2公里处。恶劣的生态环境还让村民的生活陷入贫困。
为了保住家园,当地全力开展生态建设,各地有识之士也带着热情、技术和资金来到策勒治沙,并在沙漠里栽植红柳大芸、石榴、红枣、核桃等经济作物,发展生态农业。经过数十年人沙和谐治理,全县基本实现了防护林、经济林全覆盖。其中,一支来自天津的援疆队伍,在大漠里一呆就是6年,用辛勤的汗水与当地人一起治理着家园。
2010年3月,天津市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协商在和田地区策勒县开展10万亩治沙项目。根据部署,原天津农垦集团从2012年起开始,对和田地区策勒县进行造林治沙工作,并与武清区、西青区成立了新疆津垦广大农业有限公司,共同推进援疆治沙项目。
沙漠里缺水,为不与当地农民争水、争地、争利,项目组先将治沙面积控制在1万亩,先期开发3000亩土地作为示范区,进行苗木培育和经济林的示范种植,建立高科技含量的苗木研发基地,培育适合当地种植及生长的苗木和经济林品种,形成龙头,带动周边地区种植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沙漠综合开发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重点开展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更要做好栽植林木的保护,涉及灌溉系统、电力保障、道路等一系列工程。示范区项目每年根据沙漠地形地貌及时对原有林带进行冬灌、清杂除险等正常工作外,聘请技术专家对项目区沙丘条块进行落差、土方量精准测量,对项目区水、电、管网、运力等情况进行排查摸底,聘请红柳、梭梭、大芸种植大户现场帮助查看地形、地貌、土质、水质等硬件基础,提出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建议,为项目每年春播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策勒县在每年春季、夏季时都会出现大风、浮尘、风沙天气,示范项目区位于策勒县风口附近,环境更为恶劣。这时,治沙队员最担心的就是基地的树苗,他们加紧对苗木进行检查。当进入基地,风一来,沙借风势,吹得人睁不开眼睛,有时都站不住。为了确保幼苗不被风沙掩盖,他们顶着风拿着工具,边走边清理,一趟走下来常常就是20多公里,每个人的头发里、衣服上全是沙子。回到公司,喝一口水,咽下的半口都是沙子。
在风沙天气里,树木嫩芽在强沙尘影响下极易出现脱水及风干的现象。为此,治沙人员及时清理被沙丘所掩埋的道路及树木,并在各风口设置沙帐及防风墙。同时项目区地下水碱性偏大,长期对输水设施腐蚀以及对苗木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项目人员及时监控天气变化状况,合理布局实施轮流灌溉,缩短同一区域灌溉间隔时间,确保遇到恶劣天气苗木的根系不会缺水,增加苗木抵御大风沙等恶劣天气的能力,提高苗木栽植后成活率。
2018年,津垦广大公司在巩固造林防沙基础上,治理沙丘500亩,铺设地下主管道3000米,铺设滴罐带64800米,修理更换水泵4座,更换阀门217个,种植梭梭、红柳共计7.5万颗。
未来3年,该项目将继续完成3000亩防沙治沙项目,以治沙造林为重点,以种植红柳和梭梭为核心,建成3000亩荒漠肉苁蓉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的和田绿洲。项目建成后,盛果期每年可生产肉苁蓉750吨,将给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治沙还带动了策勒县当地农民就业。津垦广大公司每年雇佣短期、季节性用工约3000人次,雇佣长期工人8人,每人年均收入可达到近3万元。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同时,还对当地农民开展实用农业技术的培训。公司治沙管护队的阿里木江2016年进入公司,之前一直在外地打零工,他说:“我现在学会了农林管护技术,能够建设家乡,而且收入很稳定,家乡以后的环境会越来越好,今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如今,策勒曾经险些被沙漠吞噬的村庄的周围,大都被绿树环绕,处在风沙前沿的38个自然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当地农牧民还通过种植经济林等生态产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