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悠扬的乐声会在人民广场地铁音乐角响起。一期一主题,宝山月浦锣鼓表演、金山山阳民乐、淮剧、越剧等依次登台,在地铁空间尽展文化魅力。
以地铁为主的上海轨交共17条线路,673公里总里程,每天1000万人次的客流量,路网规模世界第一。纵横交错的线路构成城市“第二空间”,也令地铁文化需求与日俱增。诗歌进地铁,举办阅读活动,或是从远处驶来的“文化专列”,在描摹上海地下文化地图的同时,也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与文化、现代生活方式间的关系。
车站建筑艺术是最大文化载体
“1993年1号线通行,6个站点,十几分钟通行时间;现在来回上下班,乘客可能要在地铁中停留两个小时。”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部长吴昕毅说,“地铁出行已成为城市生活方式,何不利用一列文化列车,为市民生活增添亮色?”
地铁文化有静有动。建设之初,根据站点特色、地理环境所设计的站内壁画、浮雕渐渐成为地铁文化的一部分。10号线豫园站,一面贺友直的连环画墙与老城厢的文化氛围十分契合,黄包车、拉洋片、剃头摊等老上海360行在连环画中重现。2号线静安寺站的壁画,以石碑石刻记录了赤乌碑、虾子潭、讲经台、涌泉、芦子渡、绿云洞等静安寺当年最负盛名的八大景观。17号线则在沿线车站展示了青浦水乡文化。
车站建筑艺术是最大的文化载体。上海轨交站点的艺术化设计,视站点人文景观而定,在出入口、浮雕等方面选取类似的颜色、材料,从而与地面上的保护建筑、文化名人名事相呼应。一站一景,地铁外观风格与地面人文相承接,地铁同样是城市文化的缩影。
展陈内容注重公共性与公益性
2013年,上海地铁日均客流量超过400万,地铁公共文化的打造正式提上日程。除常态化的装置艺术,地铁空间引入了更多文化品类,令市民在流动的空间中放慢脚步。
今年6月10日至7月29日,每逢周末,来自金山的演出团队便集结在人民广场地铁站18号出口的地铁音乐角,青年歌社专场、经典戏曲专场、综合文艺专场,精心准备的演出令市民游客驻足。据介绍,地铁音乐角的位置选择是经过一番考量的,位于“非付费区”的特殊空间,活动时间也选择在周末下午2时至3时的非客流高峰期,演出内容也不是“快闪”等会造成人流拥堵的艺术项目。
为提升公益演出品质,申通地铁不断探索与政府部门、专业院团、艺术机构、社会资源之间的互动合作,让多元主体、优质资源参与公共文化打造。上海昆剧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纷纷将演出送入地铁。
如今,即便是商业主体,也更重视展陈内容的公共性与公益性。陕西南路站30米长的展线,介绍了多个大英博物馆的藏品。策展方“物兮物”是一家从事博物馆运营及文化艺术展览的公司,相关负责人乐炜介绍,6月的展览以大英博物馆的大师为主线,7月以藏品为主题。过去一个月,约有200万人次参观这个小型展览。
中外交流开启地铁“双城记”
1863年,伦敦大都会地铁开通,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地铁。自那时起,地铁和城市文化、生活便紧密联系在一起,也成为城市名片的另一种展示方式。巴黎地铁站内部装饰别具法国风情;纽约地铁站内有各种艺术家的表演;莫斯科地铁更被誉为“地下的艺术殿堂”。
上海地铁文化重视中外交流,打造了“中外诗歌进地铁”“双城记”等品牌。比如,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永恒的莎士比亚”2号线列车上,所有拉手和车门海报均呈现莎士比亚的48句金句。地铁里也不时上演“双城记”。今年适逢我国与西班牙建交45周年,同为世界地铁协会成员的上海地铁与马德里地铁开启合作。7月初,南京东路站“地铁之窗”长廊展出以马德里地铁为主题的图片展,由上海地铁一线员工拍摄的摄影作品同时亮相马德里地铁卡斯蒂亚广场站。
上海地铁形成以文化列车、车站建筑艺术、地铁票卡、虚拟空间等为展陈形式的地铁公共文化体系。500余场音乐角演出、100余列次文化列车,四通八达的上海地铁在向外延伸触角的同时,也让乘客的每次出行都成为“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