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文旅消费的赋能,曾经毁于二战的台儿庄古城,我们只能在史书想象她的存在,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在发展转型中,就少了一条可行路径,京杭大运河江北段,也就少了一座文化地标,变得断裂,不完整。
80多年前,台儿庄因“台儿庄战役”名垂青史,从运河重镇化身为英雄之城,一座历史丰碑。而惨烈的战火,也将这个享有“天下第一庄”美誉的商贸古城变成一片废墟。80年后,战争废墟上站起来的英雄之城以开创古城复建、文化复兴,再次矗立在运河之畔,惊艳世界。
运河文化是台儿庄古城最独特的内涵,也正是有了大运河的南北交流,才让徽派、京派等八种建筑风格、八大文化现象融汇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台儿庄是运河文化的南北交融地,留存着中国建筑文化的精湛工艺。在以文旅融合重现运河古城风韵的过程中,台儿庄开创了只可借鉴,不可复制的“台儿庄模式”。
“台儿庄模式”,是以古城重建为内核,以中华运河文明传承和民族文化挖掘为创新,确立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定位,通过“全域布局、差异化定位、特色发展”,探索“三个之外”路径拓展价值空间,以“共建、共荣、共享”为理念统领,构建“全方位保障、全景化打造、全功能完善、全空间布局、全产业融合”的“五全模式”,走出一条“政府主导发展,市场培育消费,消费吸引投资,投资带动转型”的新旧动能转换实践路径,将台儿庄古城成功打造成今日的旅游精品。
从无到有:重建一座古城,转型一个城市
台儿庄古城作为枣庄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工程,2006年动议,2008年启动重建,2013年全面建成完工,2016年全城开放运营,历经10多年发展历程,带来两次中国城市改革创新之举,造就了业界瞩目的“枣庄实践”和“台儿庄模式”。
枣庄,曾经是鲁南一个默默无闻的煤城,资源枯竭迫在眉睫,在推进城市转型中,把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引爆点,举全市之力推出龙头景区,打造出一个“抢出来的、换出来的、挖出来的、逼出来的和创出来的”的台儿庄古城。
“枣庄实践”跨越了资源匮乏地区对旅游的开发局限,以挖地三尺的钻劲,挖到台儿庄古城凝固的历史,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多的二战遗址,还是运河文化的活化石,古运河、街巷和历史建筑聚集一身,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互补和融合被规划设计和建造师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
采用举全市之力开展超越常规的市场营销,在全国创新推出“枣庄二日游”,以此形成市场“倒逼效应”——当庞大的客流纷至沓来,新生的台儿庄古城只能“背水一战”,这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同时带来了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物流等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建立起城市完善的服务质量体系,旅游企业活力迸现,又促进了城市建设加快和软硬件环境改善。
边建设边营销,边迎客边完善的台儿庄古城,从一无所有和不为人知到资产过百亿,年接待游客500万人,一跃成为山东省旅游的翘楚。枣庄旅游业也在台儿庄突飞猛进的效益带动中,革新着人们的思想,政府主导到位,干部认识提升,百姓精神升华,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旅游、谋划旅游、发展旅游的大局观,政绩观,价值观,为枣庄旅游业的全面崛起,凝聚了聚合力和向心力。
从精到优:新业态增质,强管理增效
以旅游促发展,“枣庄实践”为台儿庄积累了丰厚的品牌资产,实现了城市从“卖资源”向“卖文化”的转变。全域旅游时代下,“台儿庄模式”崭露头角为新旧动能转换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6年,台儿庄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录,与此同时,台儿庄古城实现集团化运作,坚持品质管理提升作为景区核心竞争力,做成精品,形成品牌,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培育业态成为台儿庄古城保持活力和发展优质旅游的驱动器,对精品业态的招商成为古城发展的催化剂,寻找行业标杆品牌,全国招揽“老字号”商家入城营业,建成古城特色精品街区。
在业态布局管理上,统筹考虑,通过采用入股合作方式,对现有业态进行整体规划,错位经营,以控制租金的方式优化升级业态布局,用品质提升消费环境,做到既符合整体规划,又实现多方共赢,从而形成了古城内外同发展,共命运的经营管理模式。
古城内,启动“商业业态培育工程”。在业态丰富上下功夫,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场景体验,建成台湾商品街、酒吧一条街、女人风情街、非遗文化街、宝岛大道等特色街区,让游客无论行至何处,都置身于“古城、水城、慢城”的沉浸式体验。
在产品规划上,国家药典博物馆、中兴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展馆,特色馆即将上线。抓住“百馆”以及高端培训、美术写生、婚嫁等基地建设,丰富业态内涵。为强化游客综合体验感,打造陶艺吧、奇妙旅程、军事体验馆等参与性强的互动业态,吸引肯德基、必胜客、星巴克等国际知名企业入住,保证古城的时尚化与文艺气息。
目前,古城业态招商面积达22万平方米,各类特色餐饮100家,特色民俗客栈46家,标准床位4000张。古城累计接待游客3000多万人次,其中2017年共接待游客581.8万人次,营业收入3.47亿元,古城业态综合收入13.8亿元。台儿庄结合运河古城独特的气质,最大化地拓展能够让游客可游、可赏、可玩、可购、可动、可静的多元化体验,只要游客想体验的,台儿庄都可以满足,由此,将体验性消费转化做到极致。
古城外,启动“全域旅游培育工程”。以台儿庄古城为核心,整合全区旅游资源,进行品牌营销和产品统筹策划,距离古城最近的双龙湖湿地公园、台儿庄国家运河湿地公园、祥和景区、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7个景点,实行票务联动策略,以“一卡通”和“一票通”的优惠政策,实现了从古城游向台儿庄整个区域游的转变,打造了台儿庄全域旅游消费圈。
然而,就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前一年,台儿庄古城遭遇了10年间最严重的一次品牌危机。2015年,在全国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暗访中,因服务设施,旅游环境等方面问题被当时国家旅游局警告。但是,仅用1年时间,古城就实现了从“问题景区”到“示范景区”的强势转身,这得益于台儿庄执行“三部曲”式的强化管理体系,英雄台儿庄又“死地后生”地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通过集团化发展,实现了经营范围向旅游全产业链延伸,面对酒店、影视、商贸等10个全资子公司,1700多名员工,实行“全力下放、责任下移、强化监督”的管理机制,优化部门设置,强化队伍建设,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构建管理体制新格局。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游客密切关联的旅游六要素,打造舒适、便捷的游览环境。例如,体现人文建设理念和地方文化特色,新建、改建卫生间21座;加强游船码头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加快智慧景区及应急智慧平台建设等,让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如果说,构建管理体制格局和提升管理效率分布是“三部曲”的序曲及开篇,那么精准服务才是乐章渐入佳境的进行曲。在完善管理和服务中编写了400余项服务标准,开展员工评优系列活动,从导游、保洁员、保安员、船妹子等等古城员工树立“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为游客排忧解难,实现“服务零距离,工作无死角”。
2016年古城景区荣登全国最佳旅游秩序红榜,并荣获“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台儿庄古城上榜“厚德鲁商”品牌形象榜。2018年,“山东省最具影响力十大景区”出炉,台儿庄古城位列第三,仅次于泰山和三孔旅游区。
从内到外:坚持“三个之外”,促进全域建设
全域旅游的提出,为台儿庄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台儿庄古城游”到“台儿庄游”带来的不仅是旅游格局的重大转变,也是一个区域调整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体现。“三个之外”则是对台儿庄布局全域旅游的全新动力和支撑。
景区之外,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旅游环境。以古城旅游规划建设为核心,把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旅游环境的理念渗透到城市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都与古城找到结合点,使之成为古城旅游的可视点,同时旅游设施的完善也持续改善了台儿庄区城乡环境。
优化自然环境。距古城向北2公里的兰祺河是台儿庄古城旅游区的主要内河,因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台儿庄旅游的自然环境,同时对城市生活环境构成威胁。兰祺河景观改造项目启动,改造后的兰祺河保证古城生态景观用水和月河行船需求,为城区防洪除涝提供安全保障,进一步完善台儿庄互连互通循环畅通的城区水系水网。
此举不仅实现了从台儿庄北部新区乘船到古城的特色交通线,作为台儿庄南北发展轴,河西侧规划20米绿化带,东侧30米,小船漂流、拱桥各异、流水潺潺,将成为台儿庄最美的城市景观带。此外还规划发展涛沟河小季河湿地等项目,形成了生态湿地涵养区。
提升人文环境。随着游客量的迅速增长,台儿庄古城仅靠西门作为全国游客集散和停车需求已经饱和,为缓解古城交通压力,位于台儿庄大桥北侧建设总建筑1.5万平方米,集景点售票、宣传推介、导游服务、咨询投诉、集散换乘、食宿预订、行李托运和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游客服务中心,建成2处面积6万平米的大型停车场。游客可在这里乘坐观光车或画舫船领略古运河美景和水乡风光,直达台儿庄古城和周边各景点。
至此,古城东门和南门龙湾入口先后建成开发,有效实现了游客分流,游客的快速有序入园体验。设立节假日文明旅游志愿者服务站,打造文明旅游服务品牌,邻里关系、干群关系、居旅关系更加和谐,成为台儿庄吸引游客的靓丽名片。
改善消费环境,构建多元立体的品牌形象。台儿庄古城的龙头带动和溢出效应,实现了品牌的强势崛起,以古城为主的“枣庄二日游”已成为成熟线路,同时带动周边景区的兴起和发展。为了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设立全域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治理委员会,将旅游执法由“单一执法”到“部门联合”,由“部门执法”到“党政统筹”围绕市场创新启动监管模式。
部门之外,坚持产城融合、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通过“多规合一”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城市文化特色。整合住建、环保等部门资金,设立全域旅游专项扶持资金2000万元。在景区、星级酒店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新增公安、交通运输、人社、商务等数十家单位,完善旅游数据监测网重点监测住宿、餐饮、节庆(赛事)活动、通信、重点项目等18类72种发展数据。
在水利、交通、绿化等公共服务配置中,统筹旅游发展需要;文化路、兰祺河等,城区道路和水系按照景观标准建设,建成城区景观节点15处。统筹推进区直企事业单位加入厕所开放联盟,台儿庄区118余家企事业单位厕所和停车场免费对外开放,全区26家厕所市场化供给,营造了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评价与考核体系,将全域旅游发展成效纳入全区重要经济指标考评体系,全面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城区之外,建设“全景台儿庄”,实现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重大转变。以“三区突破”,坚持文化旅游业带动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一区一镇三组团”城镇布局,建设美丽乡村,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突出抓好村庄连片治理、无害化厕所改造和“户户通”道路硬化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
加大旅游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推进“一区一环两公园”大绿化工程,打造林种多样、景观优美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形成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培育新市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持续开展“爱家乡、讲文明”公共行动日等活动,开展文明旅游系列评选,通过组织实施旅游文明、出行文明传递全域发展文化理念,市民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台儿庄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三个之外”构建大旅游目的地,通过对古城内与外的统筹规划,打造全域旅游生态,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古城文化生长于台儿庄的每一寸土地,带着古城历史文脉与现代创新的基因,完成了台儿庄全区从产业升级、文化建设到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蜕变。
从小到大:“五全模式”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2017年,台儿庄区全域旅游“五全模式”入选首都科学决策研究会和《领导决策信息》周刊联和推荐的“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案例库”,台儿庄全域旅游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新标杆和发展样板。以“全域共建、全业共融、全民共享”的大古城战略格局,实现“全方位保障、全景化打造、全功能完善、全空间布局、全产业融合”的新气象。
为保障台儿庄全域旅游的健康发展,“党政统筹”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创建了全域化的工作机制。成立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小组,按照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任务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形成了台儿庄区上下统筹推进、同步创建、一业带百业的强大合力。
吸取2015年市场秩序管理不当的教训,建立“1+4+14”综合监管体系。在台儿庄古城景区实行1项重点派驻措施,设立消防、供电、公安、检察、红十字、执法大队、市场监督等14个职能部门,对景区旅游市场秩序进行监管,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
台儿庄通过执法体制的创新,形成了 “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统筹力量、联合执法、齐抓共管”良好局面。在山东省品牌建设大会上,郭树清省长在谈到实施品牌强省战略时指出,台儿庄的服务业品牌影响不断扩大,这是对台儿庄发展全域旅游全方位保障工作的肯定和鞭策。
以文化为魂是台儿庄古城自创建之初和未来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事实上,台儿庄繁荣百年就是兴盛于京杭大运河,在台儿庄段完整地保存有运河上唯一一处水工设施完备、风貌遗存完整的3公里古运河,唯一的一处1.5公里明清时期的古驳岸,唯一的13个明清时期的古码头,这些保存完好的遗迹最终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大运河”成功申遗。
运河风光带是台儿庄实现全景化打造的着力点,做足运河游、湿地游、古城游的文章,并继续向环城57公里的生态走廊拓展,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随着台儿庄古城景区的全面开放,贺敬之柯岩文学馆升级改造完成,双龙湖观鸟园、古城水道滑雪乐园等新业态相继开园;涛沟桥湿地成功创建国家2A级景区,建成沧浪人家等鲁南乡村民宿6家,“运河人家”乡村旅游品牌更加完善,形成了古城内外点面互补,全面开花。
目前,台儿庄区共有3A级以上景区6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旅游强乡镇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1个,省级特色村、农家乐、示范点等70余家。为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推动配套设施全域化,探索建设旅游大数据中心,开发旅游导览系统、手机APP服务自助系统,实现了在线预订、网上支付、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导航等精准的智能化服务体系。
自古城开城以来,台儿庄区累计接待游客近4200万人次,经历从观光游向休闲游的度假转变,实现从“古城游”到“全域游”全空间覆盖,旅游营销手段不断创新向市场全域化推进。
通过深化宣传体系和票务改革,为台儿庄区聚集人气。抢占微信、微博网络新媒体聚焦平台,借力抖音等短视频等流量导入,举办和策划“好客山东”贺年会、年博会、古城春节大庙会等活动,提升台儿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购票优惠扩大到临沂、徐州居民,推出7大重点景区旅游通票以及18周岁以下免费等政策,培育旅游品牌叫响名气。借助“好客山东”“鲁风运河”等省级旅游品牌,挖掘台儿庄文化内涵,叫响“二战名城、运河古城、中华水城、国际慢城”的“天下第一庄”旅游品牌。
全域旅游最大的优势是实现跨界融合,部门联动,围绕着“旅游+”,实现从一个景区到一个镇、一个县的最大外延,犹如星星之火,推动产业全域化燎原之势。台儿庄区休闲旅游农业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实现收入3.50亿元,36%以上农民因旅游发展直接受益。
打造建设体育休闲旅游基地,先后培育台儿庄国际冬泳节、全国河钓大赛、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古城获评山东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依托会议会展承办实力,累计举办大型会展活动700余场次,培育非博会、年博会等会展品牌。依托青纺联、祥和庄园等企业,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工业旅游点建设。推动古城中医药基地、康养基地创建,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教育基地、研学游学基地和台儿庄大战精神党性教育基地。
台儿庄构建全域旅游,始终带着世界级眼光,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景区建设上,充分发挥古城溢出效应,确立“中华运河文化传承核心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世界文化遗产”定位;渠道拓展上,以“国际市场引领国内市场”引爆营销;环境建设上,以人文本,惠及主客共享。实现从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到享受价值“三位一体”的价值核体系。
在台儿庄古城,最灵动的莫过于是桥和船。桥桥不同,形态各异,引领着游客穿越于不同历史时代、建筑场馆和场景体验;桥也是跨越的象征,从历史到未来,从衰落到兴盛,暗和着台儿庄的古与今,功与名。在桥之下,川流不息的是船,带着历史的风貌,文化的雕刻行至向前,与地域特色交相辉映。其实,无论是船还是桥,都是信息的翻译者,而台儿庄应当成为最佳载体。
属于台儿庄的成长和发展时间并不久,但无可否认,这个因旅游而兴,文化而荣的城市实现了堪称奇迹般的华丽蜕变。在山东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大战略下,发展全域旅游高引领下,“三个之外”“五全模式”等一系列行动方案将引导台儿庄大旅游格局规范、长远、健康的走下去。
(岑梅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