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故宫文物医院内,市民在参观钟表修护。当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试开放。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前天,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人们在猿人洞内部了解遗址保护棚的工程情况。本报记者 饶强摄
前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对公众开放。首批40名预约观众,走进这座国内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士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
精挑细选的文物医院志愿者正式上岗,他们穿着白大褂,为观众讲今论古。
“这件古琴和琴匣都是明代末年的,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漆器修复。”大学生志愿者赵奕珂,指着窗里,为观众讲解传承千年的修复技艺。“古琴旁边的匾额昨天刚送来‘就诊’,上面的花纹都是一点点镶嵌上去,又被打磨平整的,手艺绝了。”
300余米长的文物医院里,“古陶瓷保护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同步辐射与文物保护联合实验室”等一字排开,每一“诊室”前都有一位志愿者。故宫文保科技部副主任屈峰说:“这里每一位讲解员的讲解词都是自己写的,而且会随着修复师手里活计不同随时调整。”志愿者郑树红就准备了两套讲解词,“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负责讲解木器组的传承修复工艺,为了让观众听得过瘾,我还设计了打油诗。”
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这间医院也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诊疗”设备,如文物专用CT机、显微观察设备、材料分析设备、无损探伤设备等。
文物专用CT机是故宫首次使用。故宫文保科技部工作人员雷勇介绍,如果医用CT机一次能拍10张片子,这台就能照100张。通过不同角度以无损方式拍出器物内部构造和伤况,再通过数学建模重构的方式把被拍摄物体重建成三维模型,就能给出不同断面的信息。
“我们这台机器可以说是文物医院最贵重的仪器了。”志愿者张学靓描述,“它相当于文物医生的透视眼,原本看不到的一些内部细纹也都能看到。”
未来,故宫文物修复都将先经CT,形成完整的体检报告后,才进入修复室分诊,按病情有针对性地给“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这些‘病例’都将计入文物档案,文物外展、途中运输时的温湿度等将被详细记录,文物上的历代痕迹等,都将成为诊病保养的依据。”
下一步,故宫将根据此次试行效果,尽快发布正式预约开放方案。“我们希望,在保证文物修复工作的同时,与观众预约数量之间达到平衡。”单霁翔直言,“希望使观众通过参观,可以了解文物修复的科学性,体会到文物修复工作者崇高的‘工匠精神’。”
相关新闻
“猿人洞保护棚”7月完工
本报讯(记者 刘冕)世界文化遗产地周口店遗址日前发布消息:设计施工历时十年的猿人洞保护棚将于今年7月完工,这把“保护伞”将改善猿人洞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蚀、溶蚀等自然力破坏的现状。
猿人洞是周口店遗址的核心。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地势较低,下雨时雨水会汇集直接灌入猿人洞中,形成的积水对遗址岩体造成溶蚀破坏。为了延长遗址寿命,本着“最小遮盖、安全为先、消除隐患、融入自然”的设计原则,文物部门在猿人洞搭建覆盖面积3700余平方米的保护棚。这把“大伞”南北跨度77.5米,东西跨度54.5米,最大高度达35.7米。
“保护伞”内藏玄机。它采用空间单层网壳钢结构,以最小化对遗址本体的干预,通过内外两层屋面的叠合设计隔绝雨、雪、冰雹、阳光等自然因素对遗址本体的影响,在对猿人洞进行保护的同时,确保建筑设计与遗址环境相协调。未来,保护棚外侧还将被绿植覆盖,从而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