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优化技术也日新月异,并在工程优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实际的应用。优化处理不仅可以提高系统生产效率、合理配置资源,而且还能够提升经济效益。因此,智能优化技术日益成为科研界关注的热点。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辛斌长期致力于智能优化的基础理论、算法设计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对火力与指挥控制一体化涉及的动态武器目标分配、无人作战平台的任务规划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科研的进步,在业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第18届“关肇直奖”颁奖仪式上,获奖者辛斌(左)和郭雷院士(中)、导师陈杰教授(右)合影
结缘科研 辛勤研究
“80后”辛斌2004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信息工程学士学位。2012年,在该校获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1—2012年,他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认知与决策科学研究中心交流访问一年。2012年7月,他开始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并于2015年、2017年分别晋升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辛斌通过对搜索优化的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最优压缩定理。他从搜索空间压缩角度揭示了探索开发权衡(即广度搜索与深度搜索的权衡)与问题难度的关系,对最优压缩模式和定位最优局部的最小探索性采样代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优压缩定理阐明了问题难度对最佳探索开发权衡方式的决定作用以及降低问题难度对于高效求解问题的重要性。
辛斌通过对国际上取得大量成功应用的不同混合优化算法的系统分析,建立起一种混合策略分类法,在解决复杂环境下异构传感器的部署优化、圆筒形直线电机设计等多类复杂优化问题时得到了应用,还成为国际上很多学者设计混合优化算法的参考标准。
此外,辛斌还针对先进装备和作战指挥自动化涉及的难度不同的多类典型优化问题,把搜索优化理论和混合设计方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了高效的优化问题求解方法。
在科研中,辛斌看重的是科研的价值意义,他发现,智能优化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长期以来,他将智能优化理论方法与传统方法结合,以期更好地运用到多智能体系统以及人机协作系统当中,为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协同完成多样化任务,提供优质的技术和方法。辛斌强调:智能优化概念看似简单,但过程需要科研人员一步步艰辛的发掘,研究中蕴含着科技工作者们锐意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辛斌教授(前排右二)与学生合影
重视创新 培育桃李
智能化装备的灵活运用、多个移动平台的行为协调都蕴含了大量充满挑战的科学问题。如何彻底实现各个平台之间的信息无缝连接和横向共享、解决不同类型系统存在的群发性、单发性难题,成为优化工作的重点。
为此,辛斌深入研究现代网络中心战下,先进作战系统指挥控制相关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可靠、可行的优化方法和决策支持,为新型作战体系和作战背景下衍生的各种复杂难题提供求解方法及工具。
在努力搞好科研的同时,辛斌还注重人才培养。他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验的能力,这让学生有了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他还经常和学生交流思想,并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许多学生才得以脱颖而出,他指导的多名研究生分别获国际会议ISCIIA’2016、IWACIII’2017、国际期刊JACIII的青年学者奖。
荣获奖项 开拓未来
在不断的科研中,辛勤的付出,使辛斌先后参与完成的“某系统总体优化设计与目标跟踪系统”“某快速检测与自动校正系统”等多个项目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出版了《智能优化的探索—开发权衡理论与方法》《面向复杂优化问题求解的智能优化方法》《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群集运动控制》等著作,并发表了8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2012年发表的关于动态火力资源分配研究的论文获得第18届“关肇直奖”。“关肇直奖”是为了缅怀和纪念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控制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关肇直教授,推动我国控制科学的发展而设立的奖项。“关肇直奖”以其严格的评审、高水平的获奖论文及获奖者出色的后续工作而在控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并获得《控制理论与应用》2016、2017年度优秀审稿人、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2016年度杰出审稿人。
对科研的不断付出,使辛斌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也让他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岁月历久弥新,在对科研未来的不懈追求中,辛斌积极探索,努力进取,凭着自己对科研的热情和忠诚,他勇敢地拼搏着。为了攀登上科研的高峰,辛斌将会一如既往,不畏艰难,在科研的沧海中奋力划桨,到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