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军教授
当油菜花竞相怒放之时,浓郁的花香令人陶醉,一朵朵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周伟军教授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只是他看到的并不是眼前的美景,而是美景身后的现代农业振兴梦。
在周伟军博士的眼中,油菜是中国第一大食用植物油原料,含有丰富的花粉,种子含油量达35~50%,菜籽油营养价值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3%),油菜的嫩茎及叶可以作蔬菜食用。除此之外,油菜还在饲料、蜜源、医药、润滑、能源、冶金、机械、橡胶、化工、制皂、造纸和燃料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现代农业,科技为第一生产力。周伟军教授和他的课题组长期从事油菜的研发工作,“浙大系列”就是他们的研究成果。
不断探索 培育油菜新品种
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周伟军教授带领团队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其中,用创新的思维,科技的手段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将优质、高效、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品种,视为培育方向。课题组经过三十五年不断努力,终于在“浙农大605”(“高油605”)基础上,成功培育出新品种“浙大619”“浙大622”,且被遴选为浙江省农业主导品种。
在科研领域,周伟军的脚步从未停止,他在原有成果基础上,于2016年新育成了“浙大630”,该品种含油量高达49.21%,创造油菜含油量的新记录。这些品种构成了“浙大系列”,其中“浙大619”在2016年入选首届“浙江省十大好品种”,2018年浙江省7个超10万亩油菜当家品种4个即是“浙大系列”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浙大系列”油菜新品种均属于甘蓝型油菜,为常规油菜品种(非杂交品种)。在此之前,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稳定与高产抗逆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稳定性、抗逆性和丰产性都不理想,没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面对这一科研难题,周伟军带领课题组迎难而上,他们攻克重重技术难关,创造性地采用芸薹属远缘杂交、胚挽救、双单倍体技术及高通量基因分型等分子聚合育种方法,创制了油菜人工合成种与彩色油菜等优异种质,并在异源六倍体油菜的遗传图谱构建、黄籽高油份优质油菜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最新育成的“浙大632”含油量再创新高(达49.35%)。与此同时,成功研发了含油量超过50%大关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油菜新品系。
王伟荣研究员是周伟军团队中的一员,在新品种选育上坚持以常规双低油菜选育为基础,以杂交种选育为突破领域。并在油菜新品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方面,提出了对感温性品种适当晚播,而对感光性品种适当早播,可避免双低油菜早苔早花现象的关键技术;研究并提出了双低油菜见蕾就施苔肥,可防止油菜后期疯长保高产的关键施肥技术。年推广“沪油”系列双低油菜300余万亩。农户种植“沪油”系列双低油菜品种亩产增10%,增收油菜籽20kg/亩,增加收益100元/亩。
目前,团队育成的新品种每年在长江流域油菜产区等推广种植面积超过500多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为我国油菜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浙大619”是甘蓝型半冬性油菜,具有品质优(低芥酸、低硫甙)、产油量高、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广、植株较高大、适合机械化生产等特点。2010年推广以来连续8年均列入浙江省油菜主导品种,生产上表现抗病性最强,深受欢迎。
“浙大622”,熟期适中,株高中等,籽粒褐黄色;丰产性好;含油量高达48.34%,品质优(低芥酸、低硫甙、低纤维素);抗病性优于对照,抗寒性与抗湿性强,适合机械化生产。2014年育成以来连续入选油菜主导品种,2015年以来成功入选“国家东部公园•全国生态示范区”衢州市开化县(浙江省最大油菜面积市县)政府采购品种,成为油菜当家品种与主推品种。2017年作为结构调整适宜品种推荐到农业部。
“浙大630”,全生育期228天,中熟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有效分枝位较低,分枝数多,结角层较厚;含油量高,品质优(低芥、低硫、低纤维),籽粒褐黄色,油质好;抗性与丰产性好,适合机械化生产,综合表现优异,适宜在长江流域油菜产区推广种植。含油量高达49.21%,是目前浙江省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并在全国常规品种中位列榜首。
每一个新品种,都有自己的特点,可根据各地气候环境、生产需求,因地制宜种植推广。而这一切的科研成果和转化成就都离不开团队的长期合作。
周伟军的团队一直秉持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研发人才,顾宏辉研究员就是这样一位积极献身农业的科研工作者。他成功利用不育系及小孢子培养的DH系作亲本,选育出通过审定或现场考察的新品种6个。其中,松花菜系列新品种4个(“浙801”“浙017”“浙091”“浙农松花50天”),青花菜新品种2个(“海绿”“浙青95”)。3个品种入选为浙江省农业主导品种。
而团队的另一位成员王月星研究员,则擅长另一个与农业相关的领域。他是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油菜专业组组长,与油菜科研院所密切协作,示范推广“浙大619”“浙大630”“浙油50”等优质“双低”新品种,并注重良种良法配套,加快推进油菜的转型升级,保障城乡居民食用油优质保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团队携手合作,在绍兴、衢州、杭州、上海、湖州、金华、宁波、芜湖、宣城等多地推广优质油菜品种以及高产栽培技术,频频获得赞誉。
周伟军教授(前排中)团队合影
推进合作 扩大农业市场
营造好的科研环境一直是周伟军博士努力的方向,目前,团队涌现了大批学识渊博,愿意为农业发展尽心尽力的人才。虽然,他们有些不直接从事油菜领域的研究,但同样工作在农业发展的第一线。
比如,张文芳博士。她主要负责粮食作物良种引进、选育、示范、繁育和推广等工作。2017年“嘉农粳6号”通过审定,成为主推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她是主要选育人,同时做好主推品种提纯复壮、种子统供等工作。引进了“沪香粳106”“沪粳137”等9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沪香粳106”已成为水稻主推品种;小麦上引进了“扬麦11号”等6个品种,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张振超博士。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参与选育出了“瑞甘”系列结球甘蓝、“瑞羽”系列羽衣甘蓝和“瑞绿”系列青花菜新品种16个,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表现优异。其中,“羽衣甘蓝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项目研究获2017年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奖励;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1项。
张志军教授。现为中北大学生物资源化工研究所所长,他主持的“紫苏资源及其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实现了特色油料植物紫苏的“品种资源筛选-栽培种植推广-功能产品开发-工业化规模生产”,现已审定紫苏新品种2个,研发出紫苏油、蛋白、茎叶三大系列产品13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化系列。2017年5月在山西省晋中市专门成立山西省金紫苏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建设用地150亩。该项目投资规模10.3亿元,已列入山西省2018年重点工程(产业转型项目)。
周伟军博士的团队是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中国农业发展做贡献。
何伯伟研究员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先后从事棉麻糖、蔬菜种子种苗研发,现任浙江省农业厅中药材领域首席专家。从事全省中药材、食用菌等生产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工作。主持、组织完成科研推广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2012年度获省政府授予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奖;育成浙贝2号、江白2号新品种2个;主持制订实施了《铁皮石斛生产技术规程》《灵芝生产技术规程》《无公害铁皮石斛》《无公害草莓》等标准,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转化,推动做优做强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达15亿元。
而毛碧增研究员,她的研究方向为植物品质改良及产业化技术。累计培育草莓、芋艿、果蔗等脱毒种苗30万株,其中在建德、宁波、湖州等地累计建立基地25万亩,新增纯收益2.4亿元;“浙八味”良种选育及规范化基地建设与示范,培育杭白菊、贝母等脱毒种苗,在磐安、桐乡、东阳、新昌等地建立核心示范区1.1万亩,辐射应用19.41万亩,增产13.5%至32.3%。总经济效益5.3亿元,共新增纯收益7621.2万元,杭白菊出口创汇3530万美元。
吴月燕教授则协助所服务乡镇和企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和推广实用技术与科技成果。课题组先后从国内外引进优质葡萄品种100余个、杜鹃花新品种60余个,筛选获得杜鹃花新种质100余个,品种22个,部分新品种已在宁波等地推广应用;筛选出葡萄新种质50个,选育葡萄新品种7个,其中“鄞红”葡萄成为浙江省主栽品种,省内外推广6万余亩,年产值7亿元左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科研领域,但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周伟军教授所说的“将优质品种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田间地头是周伟军教授经常出入的工作场所,也是他播散农业振兴梦的地方,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一辈子的事业,他坚信,只要坚持走下去,梦想的参天大树,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