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发现,家门口的中医诊所、中医养生馆越来越多,推拿、按摩、针灸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展迅速,看中医和获得中医药服务越来越方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越来越流行。身边多了看养生书、喝养生茶的朋友,孩子甚至有了中医药读本,各种中医药健康休闲产业园、养老养生机构、中医药健康旅游如雨后春笋。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有效延缓了人们从亚健康迈向疾病的步伐。中医药健康观念和特色养生方式正在加速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名11岁的小女孩因用眼过度患上近视,视力直线下降,差点就要架上小眼镜。父母为其选择了中医疗法。经过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近半年的治疗,小女孩的视力得到恢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中医治疗青少年近视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良方。为了提高对儿童用眼健康的关注,发挥中医医疗在“治未病”领域的优势,包括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在内的许多中医院,如今都在不遗余力地推广中医外治方法,及时对患有弱视、斜视及假性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干预和治疗。
同时,近年来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病毒性和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的防治中,中医药也发挥出了特色优势。在SARS、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治和汶川特大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中医药更是屡立战功。
可以说,中医药技术方法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都在现代医疗实践中一次次地得到了有效验证。
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立起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医院、床位数以及中医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末,全国共有中医医院3695个,是1978年(447个)的8.3倍;2017年末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52.7万人,是1977年(24万人)的2.2倍。2017年,全国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13.6万张,总诊疗人次达10.2亿人次。
通过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也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国有67%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中医馆,总数超过3万个。社会办中医,截至2017年9月中医类诊所已达4.58万个。
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也日渐凸显。截至2017年9月,中医类医院诊疗量为4.38亿人次,占全国医院总诊疗量的17.5%;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为2037.7万人次,占全国医院总出院人数的15.0%。2015年,公立中医类医院比公立医院门诊次均费用低11.5%,住院人均费用降低24%。在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中,中医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还得益于《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实施。这两部法规充分调动了中医人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民间中医的生产力。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目前,全国所有省份均已开展中医诊所备案工作,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共备案中医诊所3536个。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李灿东对此深有感触:“针对有技无证的中医从业者,实行无学历要求、无笔试要求的考核办法,改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专家现场集体评议的考核。打破了中医类别医师准入的制度藩篱,给很多常年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拥有一技之长的人带来更多机遇。”
“中医医师的执业行为合法化,不仅使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更强,也使中医医师更能发挥自身能力为患者服务,使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就业面更广。”中医药专家、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处处长高庆丰表示。
除了中医医生,中医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医联体建设等方面,也已经全面融入医改大局,中医药正在呈现出欣欣向荣、破茧而飞的良好发展势头。
(原标题: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中医养生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