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构建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长效机制,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助推新时期绿色发展与国际自然保护体系接轨的必然选择。为切实做好贵州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使这些宝贵的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又能发挥其资源优势助推贵州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快贵州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步伐,贵州国家公园建设必须探索一条科学之路。
盘清家底 扬长避短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桂北山地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是长江、珠江的分水岭,也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强烈的高原山地省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拥有充沛的水热条件及众多的河流,地域内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包括森林、湿地、草甸、喀斯特、农田、城镇6大类型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了许多濒危和特有物种,是中国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这些生态资源,省委、省政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建立了122个自然保护区,25个国家森林公园,36个国家湿地公园,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拥有荔波、赤水、施秉3个世界自然遗产地。但是由于喀斯特山地地质地貌特点和各种保护形式的分部门管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破碎性、孤岛性现象也日益明显,生态系统保护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公园建设注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必将为贵州强化生态系统保护注入新的动力机制。
理清思路 明确方向
纵观国内外国家公园建设的经验和成功做法,国家公园建设应树立以下核心理念:自然保护理念、可进入性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国家公园建设的原则:国家主导原则、市场引导原则、大众参与原则。国家公园建设的几个关键点“科学规划、立法保护、利益驱动。
脚踏实地 稳步推进
国家公园建设涉及的内容很多,要打破现有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就必须要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为了便于工作的协调,应成立由林业、发改、环保、住建、旅游、国土、农业、水利等多部门主要负责人构成的国家公园建设领导小组。要落实有具体理事、管事的机构和人,领导小组应下设办公室。根据贵州省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定全省国家公园建设中长期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大纲》的要求,研究贵州省国家公园建设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包括全省国家公园建设整体布局和每一个国家公园建设的总规和详规。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并尽快实质性推动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为全省甚至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摸索提供经验。
多渠道筹措国家公园建设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国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整合现有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资金,加大地方各级财政投入,确保国家公园的公益性建设。二是引入战略合作者,通过承接绿色金融贷款,尽快完成国家公园的功能性建设,完善保护设施和特定区域的可进入性。三是设立国家公园公益基金,接受社会各界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捐赠款,弥补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资金的不足。
为野生动植物构建绿色生态廊道。结合国家公园建设尽快启动绿色生态廊道建设,针对野生动物活动路线和活动规律,为其建设相对封闭的高速通道,解决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孤岛化、破碎化问题,扩大野生动物活动空间、野生植物发展空间,促进生态系统正向演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种群的基因保存,破解人与野生动植物抢夺自然空间的矛盾。
遵循自然规律建设绿色智慧生态家园。按照生态系统原理,向大自然学习,推动绿色生态家园建设。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借助最先进的生态理念和科技,解决农村贫困落后、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开展森林生态产品认证工作,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助推乡村经济实现转型跨越,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新模式。
大力传播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国家公园的生态教育功能,在国家公园特定区域及其周边,结合大健康、大旅游开展深度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活动。要构建国家公园解说系统,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态体验,使更多的人热爱自然、享受自然,通过接受系统的生态教育使更多的人提高生态素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国家公园是最能代表国家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的区域,要成立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平台优势,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校和知名生态环保NGO组织的合作,加强国家公园的科学研究、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国家公园保护、建设和营运管理水平。(作者黎平,单位:贵州省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