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动植物,这里就是云南迪庆藏区的普达措国家公园。
早上,家在普达措国家公园内的藏族群众阿茸,像往常一样,起来打酥油、做糌粑团。妻子则提着奶桶,走向房屋背后的牛圈,开始挤牛奶。
今年50岁的阿茸,是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委会洛茸村民小组的村民,也是国家公园里的“园民”。
村里麦田里的青稞已经结穗,油菜花也开得正旺,马匹悠闲地啃着青草,一条小溪穿过青青草地,村民居住在传统的藏式房屋里,至今沿袭着农耕和放牧的传统,一切都是原初的样子。
但在一段时间里,洛茸村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由于不通公路,加之低温多变的气候,村民的日子并不好过,有时候种植的青稞和土豆还不够填饱肚子。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一些村民开始上山伐木、打猎,“伐木建房、砍树当柴火”司空见惯。
“以前我们和护林干部关系不太好。”阿茸说,在1998年迪庆州宣布禁伐天然林后,很多村民不理解,一看见林业干部和护林人员来宣传生态保护,村民就觉得是在影响他们的生计。
后来,随着属都湖、碧塔海两个景点的开放,村民紧盯旅游带来的商机。一些村民自发组织“牵马游”的项目,还在草甸上卖食品、搞烧烤。游人的涌入、马匹的践踏以及各类垃圾的增加,对地表、植被产生了严重破坏。
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唐华介绍,从2006年起,当地就按照“政府主导、保护优先、特许经营、社区共荣、社会监督”的原则,开始了国家公园方式的尝试,并设立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游憩展示区、传统利用区。
“‘牵马游’、烧烤等破坏环境的项目必须被取消,但也要考虑群众生计。”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保护科科长丁文东说,从2008年开始,特许经营公司对周边社区进行生态反哺,按照约定,第一轮每年反哺资金近1000万元,第二轮每年反哺资金2000万元左右,利益补偿合同每5年签订一次。目前,生态反哺资金已达1.5亿元。
现在阿茸家每年的生态反哺收入就接近4万元,家人还可以去国家公园当环卫工。记者了解到,随着生态反哺工作的开展,洛茸村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也提升了。即便去山上捡野生菌,村民都会小心翼翼,生怕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开展国家公园试点主要是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时代传承的目标。丁文东说,普达措国家公园以较小范围的利用,实现了最大范围的保护。
洛茸村护林员孙诺说,现在村里36户村民负责轮流巡山护林,村口还有专人负责进出人员的管理,以防有人偷砍木材。相关费用,都是每家每户一同出钱,已写入洛茸村的村规民约。
“谁要是破坏生态,大家都会制止。”江措是国家公园内的环保旅游车驾驶员,早年为了生计,他也当过伐木工人。来到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不少访客都对他说,这里风景好、生态好,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他心里都会乐滋滋。“要不是保护好了山山水水,怎么会有访客来?”
江措说,自己每月工资至少2000元,每年还有2万元生态反哺,生活越来越好,重要的是村民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了。“家里刚上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要保护好生态。”
“绿水青山是我们共同的饭碗。”阿茸说,现在是大家和林业部门、护林人员关系最好的时候,因为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传承。(记者 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