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数字经济去年占我国GDP比重超3成 业内:深度需提升

靳水平    2018-12-17 10:25:54    中国经济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在进行主题报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靳水平 摄

在15日下午举行的数字时代的企业竞争力专题报告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在进行主题报告时表示,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从国内看,推动产业数字化是一项战略决策,国家也对我国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发展作出了很多部署,并积极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助推高质量发展

从电子商务到“互联网+”,再到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趋势,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在何伟看来,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以经济结构优化为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随着我国信息通信业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兴起。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7.2万亿,位居全球第二位,占GDP比重32.9%,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55%,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产业化势头强劲,正持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

何伟认为,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其透露,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2015年至今,国务院已经制定出台超过60项相关政策。2018年,各地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成为数字经济落地实施的重要一年。

何伟表示,2017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为11.5万亿美元,去年中国为27.2万亿人民币,2018年上半年中国约16万亿人民币。从占比来看,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数字经济GDP占比较高,中国处于新兴经济体前列,而新兴经济体增速高于主要发达国家。

与会专家认为,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正在从跟跑者、并跑者逐渐变为领跑者。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经深刻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

在何伟看来,在数字经济领域,数字产业化增速平稳,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其透露,2017年,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6.2万亿元,GDP占比达到7.4%。而产业数字化方面,则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2017年规模达到21万亿元,占GDP比重达25.4%。“产业数字化是带动数字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

就行业发展而言,何伟认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不一,工业数字化总体慢于服务业。而在资本密集的重工业,数字化渗透率较高。“2017年仪表、采掘、专用设备等重工业数字化渗透率基本都高于10%,而轻工业维持在4%~7%。”何伟称。

全球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全球研究院去年9月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如何引领全球新趋势》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中国已成为塑造全球数字化格局的重要力量,数字全球化进程方兴未艾,将从产业投资、商业模式和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引领全球新趋势。

事实上,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会后,一位与会专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技术而言,当前5G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应用比较靠前,5G统一了之前的相关技术方式。其举例称,就5G在医疗方面的应用而言,网络传输靠专线传输,就不用考虑设置互联互通网络中安全壁垒和风险问题,这是通过5G来实现的,而不是投资再去建立一个新的网络。

该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数字经济实际上较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我国数字经济广度上做得很好,但是深度还不够,尤其是在核心技术的积累深度方面还需加强,有些核心技术刚起步,部分甚至还受制于国外。

“希望更多企业能够花更多的精力在技术积累上,比如说现在互联网技术公司在强调‘技术中台’,技术中台不是指业务,也不是指应用,讲的是如何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沉淀下来,然后服务它的各种平台。技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虽然目前存在差距,但仍看好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上述专家表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微涨
下一篇: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能源需求侧节能潜力待挖掘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