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6日电 (熊思怡) 如果手中有大笔闲置资金,你会拿来做什么呢?买房等升值,炒股赚快钱,还是买理财求个保值呢?上市公司告诉你,他们爱这几招。
买房——必要时可“卖楼避免ST”
中新经纬客户端梳理发现,2018年三季度,A股共有169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占两市3565家公司的47.57%,合计持有投资性房地产10986.39亿元。其中,投资房地产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已有22家。
2018年10月,科大讯飞被曝侵占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有媒体对A股科技类公司炒房现象进行梳理统计发现,截至10月,涉足房地产投资的科技上市公司多达275家,相比5年前的134家,足足增加了一倍。要知道,A股科技类公司的上市数量总共也才600来家。
就连正受资本宠爱的科技类公司都涉足房地产,买房炒楼背后的可观收益由此可见一斑。事实上,投资房地产不仅成为上市公司赚外快的渠道,也成为不少公司躲避ST的“救命稻草”。
2017年年底,贝因美发布卖房公告,决定将位于杭州、重庆、成都、武汉、深圳、广州、北京等地的22套房产通过中介出售。据估算,房产处置事项评估总价合计1.04亿元,预计产生收益约为3560万元。相关人士分析,贝因美此举意在“卖房避免ST”,因为2016年贝因美已亏损7.8亿,若2017年贝因美再次亏损,将被ST。
炒股——业绩好坏全看股市阴晴
卞之琳曾写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不少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投资标的之一,同时也热衷于投资别家。
不过股市阴晴圆缺难定,哪有常胜将军。连续8年炒股累积获益2.44亿,被市场戏称为“被啤酒耽搁的炒股大师”的兰州黄河就在2018年栽了跟头。数据显示,2018年前三季度,兰州黄河业绩同比转亏,净亏3390.24万元,主要原因是公司证券投资处置及持有收益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今年稍早时候,3月底,上海莱士披露的2018年一季报,预计在报告期内实现归属净利润亏损逾6亿元,拖累业绩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一季度炒股巨亏近9亿元。
尽管如此,也有因炒股收益可观荣获“股神”称号的上市公司。2017年,海螺水泥通过持有冀东水泥、青松建化、西部水泥和新力金融分别获得投资收益14.6亿元、2.61亿元、1.42亿元和9884.61万元,累积收益近20亿元。凭借“长期持有,高抛低吸”的八字真言,海螺水泥赚得盆满钵满。
买理财——也会遭遇骗局
从收益稳定、风险可控的角度考略,买理财似乎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A股大盘持续走低、房地产资金流入受打压的时刻。据公开报道,仅今年11月份,就有420家上市公司购买811.58亿元的理财产品。其中,银行理财类产品是上市公司的首选,券商理财产品、信托产品等份额较少。
另据界面统计,对比2014年以来5年间A股上市公司理财规模,从2014年上半年的322家共计认购1482.48亿元,到2018年上半年的1081家累计认购7485.45亿元,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规模不断扩大。
不过,买理财也并非绝对安全。2018年9月,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合肥美的冰箱被骗3亿元理财的案件。美的此前于2017年6月发布声明称,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在2016年3月份购买的10亿元理财信托产品中遭遇诈骗风险。一家市值超千亿的上市企业,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却遭诈骗,引来网友调侃“这得卖多少空调?”
华鑫证券认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理由一般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增加公司收益。
经济学家宋清辉公开表示,上市公司短期内选择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要不违背相关规定就无可厚非,若疏远主业过度投资理财,或者把理财作为长期性投资,这种投资行为并不可取,可能会把主业给荒废了,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熊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