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经济日报:银行“抽贷”“断贷”症结何在

2018-11-01 21:12:55    经济日报

对一家经营暂时陷入困难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来说,最大的担心是什么?大多数企业负责人的回答是:来自银行的“抽贷”“断贷”行为,特别是当企业涉及多家银行授信时,往往一家“抽贷”,其他家迅速跟进,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提出要特别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

市场经济是信心经济,稳预期是稳经济的关键环节。但知易行难,这需要银行与企业携手共进,相向而行。为此,需要理性分析银行“抽贷”“断贷”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部分企业借债盲目扩张

贷款尚未到期,银行为何会要求企业提前偿还本息?表面上看,是银行判断该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信用评级下降,其还款能力、意愿不足;但背后的成因却很复杂,既有企业自身的风险问题,也有部分银行“冲规模”跟风放贷、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部分民营企业脱离主业大肆扩张,而且完全是靠借债扩张、杠杆收购,这就导致了企业对资金的饥渴和负债率的高攀。”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说,一旦市场出现重大变化,企业会立刻出现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期偿还贷款。

因此,民营企业还是应当聚焦主业,下功夫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自身的财务稳健性、负债结构合理性,最终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否则再多的资金也难以满足,也永远会处在‘难’中,而‘难’的最后结果,就是大量的违约和金融风险。”王兆星说。

民营企业融资难究竟难在哪儿?“主要难在流动性的压力。”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表示,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包括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等问题,导致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余额保持增长,授信也保持基本稳定,并没有出现抽贷、限贷等歧视性措施。

部分银行只关注短期效益

一些企业存在经营风险,部分银行只关注短期效益的行为则加剧了“抽断贷”问题。其中,“联保互保”风险颇具典型性,很容易拖垮一个原本经营良好的企业。记者赴浙江省调研时发现,该风险曾一度是当地银行业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浙江大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其华曾与4家企业结成担保关系,其中有一家企业资金链出了问题。“按照约定,要由其余4家企业共同为其代偿,我应负担840多万元,这个数额本来还勉强可以承受。”陈其华说,不久后又有2家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要负担的金额骤然升至2800多万元,“这下就扛不住了”。

专家认为,部分中小型银行自身风控水平有限、只关注短期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银行需提升自身风控水平,识别出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同时按照市场化原则,分类施策、稳妥处置。

“如果企业的流动性困难只是暂时的,未来也有一定的订单和现金回流,我们要求银行不要停贷、压贷,应该继续给予支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王兆星说,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缺乏竞争力、技术落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可能被淘汰,有些甚至可能是“僵尸企业”,这就不在有效贷款的需求范围内。

风险管理要“改进”而非“放松”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能靠放松风险管控,不能靠降低信贷标准。”王兆星说,经过多年的艰难改革探索,目前银行业所形成的一些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审慎稳健的理念、精细化的管理机制非常可贵,需倍加珍惜。

一方面,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例如,尽可能降低对抵押担保的依赖,依托企业良好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等发放更多的信用贷款;再如,推进流程再造,大幅度缩短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的响应和审批时间,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另一方面,银行应继续“改进”风险管理,而不是“放松”风险管理、降低信贷标准,否则可能会形成新的金融风险,影响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

当下,有效的探索正在开展。针对过度融资、过度担保问题,浙江银监局已试点“授信总额联合管理”,在银行与企业均自愿参与的前提下,针对某一企业,其已有的多家授信银行联合起来,共同商讨确定该企业的授信总额和对外担保总额,并开展后续监测。

同时,缓解融资难还需要坚持“几家抬”的思路,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监管政策齐发力,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发挥好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两方面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检验成功的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体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0月份PMI留驻扩张区间 新动能提升经济“内力”
下一篇:刚发布的这份国办文件里 “加快”一词出现23次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