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 ——戴尔在华投资二十年业务迅速拓展

杨 波    2018-12-26 00:08:27    人民日报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戴尔展示的无人驾驶小车技术受到关注。
  资料图片

  作为一家全球500强科技企业,戴尔进入中国已经20年。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2018戴尔科技峰会上,戴尔科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宣布将推进戴尔同中国伙伴的互利合作。

  在中国分享改革开放的机遇

  20年前,当迈克尔·戴尔在厦门为工厂开业剪彩时,整个中国团队仅仅只有几十人,而现在,戴尔仅在厦门每年创造的产值就达几百亿元。

  回首20年,戴尔科技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表示,中国社会稳定、经济飞速发展,成就了今天的戴尔中国。戴尔的成功,就是广大外企在中国分享改革开放机遇,得以壮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1998年,戴尔中国的第一间办公室在厦门集美区开业。

  伴随着2000年全球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的到来,2001年中国加入WTO,戴尔中国工厂迎来爆发。2001年实现了IT产品产量100万台,到2005年累计产量达1000万台,到2009年累计产量达3000万台,到2011年累计产量达5000万台。现在,戴尔在中国每秒钟生产一台设备。

  “对戴尔来讲,厦门是一个非常好的立足点,如今,戴尔也成为厦门市的一张‘名片’。到今天为止,戴尔的产值已占厦门市工业总产值的10%—12%。”黄陈宏说。

  搭乘一带一路发展快车

  改革开放伊始,国家创建沿海经济特区,戴尔选择了厦门作为进入中国的起点;后来,国家开发浦东新区,戴尔在上海建立了全球采购中心;国家提出振兴东北战略后,戴尔北上大连设立了国际服务中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2013年,戴尔选择在成都建立新厂,而这一年,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黄陈宏介绍,成都工厂投产后,迅速成为蓉欧铁路的大客户,戴尔产品从中国送达欧洲的时间,从海运的两个月缩短到两周之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沿线各国物流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大幅提高了全产业链的整体效率。

  通过与海关合作,戴尔在成都创造了一种全国首创的工单式报关模式,在成都海关试点后又在全国推广。现在成都海关的出口业务通关模式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已经实现无障碍、无纸化通关。

  积极参与中国数字化转型

  从2014年底加入戴尔担任大中华区总裁一职以来,黄陈宏讲得最多的词汇,是数字化转型。戴尔中国从过去围绕电脑生产建设相关产业集群,到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服务,致力搭建相应的开放式平台,汇聚中国合作伙伴的力量。

  “如今,全球已进入工业4.0时代,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今年,戴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联合发布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和路径》的白皮书, 并与业界领先的本土厂商合作,推出了混合云、智能制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VR/AR)、人工智能四大本地IT生态系统,帮助企业加速业务转型。”谈到这个话题,黄陈宏充满信心。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戴尔带来的上百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不少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更加适合中国用户需求,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

  作为全球自由贸易的受益者,一位受访的戴尔高管表示,跨国公司希望和中国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维护贸易自由化。

  与改革开放同行,是戴尔在华20年的经验总结。黄陈宏用“在中国、为中国,风雨同舟、充满信心”来概括戴尔在华20年的成长历程。

  “中国是戴尔在美国以外的最大市场。”黄陈宏说道,“2015年,迈克尔·戴尔先生访华时,宣布了‘在中国,为中国’戴尔中国4.0战略,承诺5年内在中国投入1250亿美元,对中国进出口额贡献不少于1750亿美元,戴尔在中国的生态系统每年支持100万个工作机会。目前,我们每年在中国的投入已大大超出当时的承诺。”

  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戴尔提供了发展机遇。黄陈宏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我们将深度参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分享中国经济转型红利。”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25日 14 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亮点回顾:科技发展有了创新之源
下一篇:希望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