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让人民住有所居 “房住不炒”如何发力?

2018-11-07 11:01:09    中国经济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围绕“房住不炒”有哪些需要澄清的误解?严格落实“房住不炒”又该如何发力?

多位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房住不炒”逐步形成共识,将成为新时代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发展,还将坚决按照“房住不炒”的定位走下去。

中央为何提“房住不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房地产的初心是满足人们住的需求,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走偏”了,有些地方将房地产当成投资、投机的对象。现在要把这种情况扭转过来,所以提出“房住不炒”。

他强调,对于城市而言,如果房子炒得很厉害,房价炒得很高,城市的竞争力会下降。“有些城市可能愿意推动房价上涨,把房价搞得高一点,土地出让金也会多,税收也会多,但这个是很短视的,从中长期来讲提升了城市的成本,很多人就不敢来了,来了以后也待不下去。”

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房住不炒”是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定位,这一定位的提出,既是为了满足百姓的住房需求,又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

顾云昌指出,中国房地产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房价上涨过快,或者说房价太高。房价过快上涨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不仅百姓买不起房,也增加租房者或企业运作成本,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

“房住不炒”是为了降房价吗?

围绕“房住不炒”,社会上有一些疑问。有人说房子“不炒”就是不能够买卖。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教授、房地产研究所所长刘洪玉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不是这样。“房住不炒”是一个新的住房发展理念,坚持或实现这个理念,就要有效遏制住房投机、合理引导住房投资、妥善保护住房消费,并最终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住房政策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房住不炒”的理念在不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住房市场发展到现在,房价上涨的速度很快,带来很多问题。“房住不炒”的提出是为了降房价吗?对于这个问题,刘洪玉表示,“房住不炒”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住的需要。当然,“房住不炒”理念形成共识以后,对房价的稳定是有好处的。

十九大报告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刘洪玉认为,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也开始步入新时代,就是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主,以追逐住房资产升值为主转变为以满足居民住房使用需求为主,逐步形成了“房住不炒”的共识。该共识也将成为新时代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落实“房住不炒”如何发力?

在“房住不炒”这一定位下,各地继续坚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综合调控,一系列调控政策相继出台。据统计,今年全国各地即使出台了超400次的调控政策。仅看9月份,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南京、苏州、合肥、厦门等地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打击房地产领域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

顾云昌认为,朝着“房住不炒”的方向努力,有利于房价的平稳,有利于百姓居住条件的改善,有利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自“房住不炒”提出以来,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未来,落实“房住不炒”,还将从哪些方面发力?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中国房地产20年发展表明,短期调控无法解决长期供需不平衡的根本矛盾,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才是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根本。未来应从供给着手,从短期调控政策过渡到长效机制建设、从行政手段过渡到经济手段、从商品属性为主过渡到构建强调居住属性的住房制度非常重要。

具体看,一是改革“人地挂钩”,优化土地供应。二是保持货币政策和房地产金融政策长期稳定。三是转变住房供应结构,丰富供应主体。四是推进房地产税改革,抑制投机型需求。目前房地产税呈现“重增量轻存量、重建设交易轻保有”特点,未来应减少交易环节税费、增加保有环节税费,促进开发建设、交易、保有环节税赋平衡,避免重复征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际收支仍有望保持基本平稳
下一篇:进博会成国外中小企业入华踏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