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还是房子最耀眼!二线城市:抢人才还是找“接盘侠”?

2018-01-30 10:08:18    半月谈

人才代表着未来。去年以来,一场二线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爆发,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然而,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在花样繁多的各种抢人政策中,最耀眼的是“房子”这张牌。

大规模引进年轻人这一主力购房群体落户,让外界产生“曲线救国”放松房地产调控的揣测。

到底是“人才争夺战”还是寻找“接盘侠”?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了部分二线城市。

引才政策千千万,还是房子最耀眼

2017年底,刚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半年、在武汉基层当选调生的李婉终于在武汉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窝”:这套一居室的公寓房地处轻轨站旁,精装修,每月租金1599元。“我入住后,就装了个窗帘。”这一切让刚走出校门的李婉很满意,“武汉的人才租赁房让我在异乡找到家的感觉”。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10月以来短短3个月,全国就有近20个城市与地区发布了人才引进新政。其中,大部分城市的新政中都有关于购房、租房的优惠措施。

• 郑州针对新引进落户、郑州户籍未迁出户口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35岁以下的硕士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出台在郑州购买首套自住商品住宅,可免予提供社保或个税证明的政策。

• 六朝古都南京直接提出高层次人才在南京购首套房不受户籍限制。

• 长沙则将人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凡是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才,首套房不受户籍、社保缴存的限制。

天津、青岛、西安……各地都用不同的安居梦作为吸引人才落户的重要砝码。

广纳贤才or曲线救市?

过去拼GDP、拼招商引资的二线城市,为何突然拼起了人才吸引力?业内人士分析,这反映出二线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需求。

武汉市招才局相关负责人说,武汉市共有89所高校,出台一系列招才引智举措的最终目的,还是为留住大学生,留下城市未来发展的潜力与希望。

与此同时,武汉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也是迫使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工程”的重要因素。武汉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全市人口比2016年首度超过20%。

不过,这场火热的“抢人大战”背后,也有分析质疑,热衷于这波人才争夺战的二线城市恰好也是去年以来国内房地产调控的热点城市,这些人才政策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吸引人才,而是为吸引购房者,给楼市限购曲线松绑,是变相的房市调控政策。

数据显示,2017年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在武汉创业就业,全年新增落户大学生14.2万人,是2016年的7倍多。而日均约390名新增大学生落户的人口流入量,也带火了武汉“楼市”。

武汉市一位房产中介从业者表示,现在留在武汉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本身就是购房刚需。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武汉2017年11月新房价格环比10月份持平,与2016年同期相比,仅上涨0.1%,但武汉楼市依旧火爆。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教授马智利认为,当下二线城市的人才引进策略确实可能实现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能解决城市产业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扩大购房人群,有利于补充因限购导致的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避免引起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

警惕:勿伤人才心,沦为“接盘侠”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人才大军对今后长远发展抱有更高期望,而不仅仅满足于眼下的短期政策。

中部某省督查组在去年一次暗访中发现,一个准备来该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反映,申请律师执业证时有关部门称需要提供居住证,而居住证办理条件必须在当地居住半年以上,刚来外地学生很难符合以上要求。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总监李国政认为,吸引大学毕业生落户,制定购房、租房等优惠居住政策只是辅助手段,也是切实解决刚毕业不久大学生收入有限、购房困难等实际困难的必要手段,但切勿因果倒置,主次混淆。

马智利也认为,要吸引人才,但更要留得住人才。

一方面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将当地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产业链,为人才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则要创造良好的教育、医疗、营商环境及城市环境、居住条件等,让人才能够在这些城市扎根。

在部分地方政府楼市库存上升、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明显等大背景下,不排除一些地方利用吸引大学生落户等政策,达到扩大购房群体数量、变相刺激楼市的情况,对这一现象需要予以高度警惕。(陶冶)

相关热词搜索:还是 二线 房子

上一篇:实体店告别“闭店潮” 线下业态发展再迎新机遇
下一篇:接种率仅为2% 流感疫苗为何不“流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