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201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了通车60周年的大日子。湖北经视等湖北省内主流媒体、中铁大桥局及武汉市各界群众代表齐聚一堂,用别开生面的形式来祝福大桥60周岁华诞。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总长1670米,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京广铁路)。它曾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当时举全国之力而建的这座大桥,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
据中铁大桥局高级顾问、原中铁大桥局副总经济师余启新介绍,修建一座长江大桥是不少仁人志士的宏愿:晚清时,湖广总督张之洞最早提出在汉建长江大桥的设想;孙中山先生在《治国方略》中也有这一规划,但最终都搁浅了……直至新中国建立才有了实现的根基。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开工建设,历时2年,于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历经60年风雨,如今的武汉长江大桥依然巍然屹立,风采依旧。据统计,在这60年中,大桥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考验。即使是长江大桥桥墩被油轮迎面撞上,桥墩也仅出现擦痕,船体倒是变了形。而从最近一次的“体检报告”来看,武汉长江大桥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现已过去了60年,通过科学养护,大桥使用寿命或延长到150年。
余启新说,当时国力尚弱,各方面资源均比较匮乏,为了支援大桥建设,不少民船自愿加入建设队伍,运送物资;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技术员被征召,加入这场浩大的工程;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有严格的甄选标准,材料会先运回工地观察,合格后再做采购。大桥建设,唯“认真”二字!大国工匠精神,在那个时代,彰显得淋漓尽致。大桥的坚固与寿命延长,除了本身质量“扎实”,武汉长江大桥的养护同样功不可没。一年12个月,有9个月就要专门除锈,养护工人需要一寸一寸地检查桥上钢梁,发现有锈蚀的地方,立刻用小铲铲掉铁锈,并刷漆。从1967年开始,每10年对大桥进行一次体检。如果发现路面有超过3毫米的凹陷或坑洼,都要第一时间上报修复。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大桥局人辛勤的心血和汗水,才铸就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坚固传奇。
大桥之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横狂长江的重要交通枢纽,在中国桥梁史上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大桥通车前,一列铁路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现在只需几分钟。报告显示,武汉长江大桥上,每天汽车通行量由建国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十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增加到148对。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在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已累计创造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如综合考虑到大桥促进的经济联系、城市融合、国家安全,武汉长江大桥通车所带来的益处,大概已经不是数字所能表达的了。
据湖北经视李亚林老师介绍说,武汉长江大桥自建成之日起,就是武汉的地标建筑,武汉最具代表性的象征。1958年11月,雷锋乘车前往鞍钢,途经武汉特意下火车徒步走完长江大桥,并在桥下留影,该照片一直是雷锋生前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如果说长江是这座城市的魂,那大桥就是它的根。长江大桥之美,吸引了无数人带着亲友在此留念,长江大桥更是老武汉人所有关于故土家乡的无尽回想,在这60年里,成了不少人的念想。老一辈武汉人将大桥当做恋爱圣地,现在的80后、90后把大桥当做拍婚纱照的圣地。武汉市民熊雯从怀孕到孩子出生,每年孩子生日都带她来大桥下合影,她希望这个习惯能一直延续到孩子成年。如今,有的武汉人每年都要带着亲友去一次大桥;有的每天走桥;还有的,每天都来到桥边的平台跳上几段广场舞……长江大桥,早已融入武汉的日常生活,成为这座城市文化基因传承的天然存在。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让中国有了在长江上建桥的底气!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南京、芜湖、九江等城市跨江大桥陆续开工,到现在长江中下游大桥已建设近百座。而武汉也因桥梁数量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类型全,而被誉为“东方桥都”。武汉长江二桥、鹦鹉洲大桥、天兴洲大桥等一座座大桥腾飞而起,组成庞大的“桥群”,握两江三岸,联通世界,沟通着现在与未来。大江、大湖、大桥、大武汉,任凭60载时光荏苒,雄伟壮阔的武汉长江大桥,依然散发着迷人的气息,必将在未来的武汉城市发展中抒写更加壮美的新篇章。(杨海容、兰京 通讯员赵志刚、赫莹、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