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少城市居民外出的热门选择。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
庞大的旅游经济效益,吸引力各地竞相开放乡村旅游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乏有好的乡村旅游资源成为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的目的地,而有些地方在打造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迷失了方向,把“乡村”旅游当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在操作,这完全是和乡村休闲旅游相悖而行。
前段时间,有媒体发布了一篇《某省公布一批美丽乡村负面案例,抹掉了我们久违的乡愁!》文章,福建省住建厅公布一批负面案例,展示美丽乡村建设中惨不忍睹的“形象工程”。文章指出;在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中建大亭子、大牌坊、大公园、大广场等“形象工程”,偏离村庄整治重点;或者照搬城市模式,脱离乡村实际;有的甚至存在破坏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等突出问题,亟待改进。
在披露的文章中,哲木观察注意到,乡村建设已经沦为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工程,彻底毁坏了乡村旅游中的质朴和原生态的面貌,向潜移默化的向城镇化过渡,完全丧失了乡村休闲旅游的该有的氛围。
乡村景色成了人为雕琢的形象工程,这是非常可笑的建设模式,我们崇尚乡村休闲旅游,是什么吸引我们?不是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在向农村延伸,而是,我们需要那种纯粹的“土味”和“乡愁”你可以保护性的修饰,但不能带来实质性的破坏,那些被水泥浇灌的乡村小径和封帖的现代建筑材料,它埋没了自然的肌理,毁了传统的结构,缺了自然的乡愁,少了传统的耕读,也找不到乡土的味道。那么,这样的乡村你让人游什么呢?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乡村旅游就是回家。回归是一种自然,一种记忆,一种情怀。这些东西都抹杀了,那么我们需要的心灵之旅就不复存在,如果游客在乡村看到的是跟城里一样的水泥马路、高楼大厦,身心不会得到彻底放松,甚至会后悔不迭,缅怀乡愁,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城市,乡村旅游是要有精神载体和文化点渲染的,自然和“土味”也是文化,也是根植于内心的宁静。这是现代化操作模式和流程难以实现的。如果乡村旅游在“现代化模式”发展思路上继续,迟早会进入死胡同。
乡村旅游要尊重地方特色,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营造好山水乡愁,构建好乡村生产生活,挖掘民俗、风情、技艺等特色资源。乡村旅游规划应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形成规模效益,切莫搞形象工程,有些资源禀赋完全可以稍加修饰整理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就能形成一处诗意田园风景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一定要尊重发展规律,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给乡村旅游建设滥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