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正在森林里协力灭火。 |
奋战一天一夜后,消防战士席地而睡。 |
八大街消防中队官兵酷暑中进行体能训练。 |
平均年龄不到25岁,日夜驻守厂房林立的开发区
“警铃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本报记者 朱 虹
“叮——”11月8日13时30分,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位于天津港临海路联盟国际门口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两辆重型货车正面相撞,泄漏的机油、汽油的油气一旦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随时可能发生爆炸……50秒后,天津市公安消防总队开发区支队八大街中队17名官兵驾驶三辆消防车已经驶出了大门。
中队政治指导员李剑已经见惯这种险情。尽管才32岁,他已入伍16年,参加灭火抢险救援战斗5000余次。“有人员被困的交通事故我们都会参加,有时来不及分辨是什么样的任务,警铃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他说。20分钟后,消防官兵已经处理好现场。
位于厂房林立的开发区的八大街中队组建于2000年,担负着11平方公里管界内的灭火抢险任务。在“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中,这支27人的中队,有8名官兵牺牲,18人负伤,一名战士留守中队而幸免于难。如今的26名官兵中,仍有4名是这次事故的伤员。由于在此次事故中的突出表现,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八大街中队“灭火救援英雄中队”荣誉称号。
11月8日早6时,起床铃声准时响起,6时10分,全体集合开始5公里跑。李剑告诉记者,除了早晚各一次5公里长跑,还针对不同年龄、身高等特点,定人定量,进行单双杠、俯卧撑、蛙跳和负重登楼等多科目组合练习。中队的辖区内企业多、规模大,新材料、新工艺广泛应用,大空间、大跨度厂房和高层建筑大量存在,这对中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辖区165家重点单位,中队按照最复杂、最苛刻、最严峻的火场形势设置,每周至少进行一次实地、实装、实战训练。
训练场上,一根4米高的训练竿并不醒目,但每天每个官兵却要在上面徒手上下爬15个来回。“徒手爬竿是天津消防的特色训练项目,这对全身力量和协调性都是极好的训练”,李剑介绍,消防员工作时要穿着50斤重的服装,而且火场高温,体力消耗很快。没有平时的勤学苦练、挥汗如雨,就没有战时的火场科技硬汉、救援能手。说起爬竿,李剑有点担心几个新兵。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在训练中双手时常会磨掉好几块皮,“看着就让人心疼”。
李剑明白,要想官兵们凝聚在一起,唯有6个字,“跟我上、看我的”,每天他第一个出操训练,每顿饭最后才吃。年迈的母亲长年患病靠父亲照料,妻子生病,也只能请岳母看护。
刘荣龙在事故中受伤,不顾医嘱提前要求回到部队。之前就是业务尖子的他虽然听力和视力下降,却仍是训练场上的猛将,中队人员不足,他还主动担任炊事员。1996年生的徐晨亮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后第一批入伍的新兵,除了日常出警,他还担任中队文书工作。刚来的时候他只能完成一次爬竿,卷腹一组都做不了,现在可以连续爬竿15次,做50次卷腹。
李剑永远也忘不了那次事故后的中队,所有的窗子都被震落,洒满碎玻璃的铺位上仍然保持着烈士们最后一次出发时的样子……是这些新兵和从其他中队调配的战士让操场上的队列一天天壮大起来。
守护大兴安岭莽莽原始森林
“没啥好说的,这就是我的工作”
本报记者 方 圆
祖国北部黑龙江省,有座“绿色宝库”:林地面积703.2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4.21%。大兴安岭,有着漫山遍野、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这里是天然的风沙屏障,也是森林火灾的易发地。令人心安的是,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不分昼夜地守护着。
保卫着偌大的“宝库”,每个消防员的肩上都是沉甸甸的责任。森林火灾突发性极强,队员们需时刻绷紧战斗的弦。曹庆福便是众多战士中的一个。尽管只有29岁,作为大兴安岭地区直属专业森林消防二支队二大队突击队二班的班长,他已经是身经百战的“老手”了。
今年7月6日,大兴安岭地区的高温干旱天气已经持续了近一周时间。前天夜里刮了一宿的大风,导致在内蒙古满归高地林场发生的雷击火向呼中施业区不断蔓延,曹庆福一整天都提心吊胆。
“烧过来了!”22时31分,二大队收到支队扑火命令。面对紧急情况,曹庆福早已做好准备,他迅速协助大队领导组织队员。第一时间赶赴呼中区呼中林场飞虎山管护区火灾现场。
赶到时,现场已是一片火海。现场山势陡峭,植被茂密,适逢夜间作战,能见度低,火场风向瞬息万变,极速飞蹿的火苗已经造成了高温缺氧。浓烟滚滚,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曹庆福和队员们没有丝毫犹豫,一头冲了进去。
队员们配合默契,灭火机手冲锋在前,其他队员用风力灭火机和水枪吹风喷水降温,有的队员不顾地面灼热,干脆趴在地上使用灭火机。在坡度大的地方,持扑火机具的队员站不稳,需要后面的队员推扶,在踉跄中坚持灭火。途中,几名队员不慎滚落下来,可他们顾不得伤痛,继续爬向高耸的山丘。
历经一天一夜,火场终于得以全线合围。刚被烧过的森林,到处冒着浓烟,大部分可燃物还在燃烧。又困又饿的战士们只好蹲在地上,狼吞虎咽地吃着馒头和咸菜。有人不小心踩到炭火,风趣地说:“双脚成了烤猪蹄喽!”另一位搭茬:“我看你是想吃猪蹄了吧!”引来大家阵阵笑声。
这样的生死考验,曹庆福和队友们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可他却不愿多言,“没啥好说的,这就是我的工作”。问到如今的工作条件,他的话才多了起来。“现在多好呀,我们有新型运兵车、野炊车、履带式森林消防车,还有停机坪、蓄水池、瞭望塔,电源车、油槽车之类的保障设备都是最新型号的!”曹庆福说,“政府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扑火装备水平和基础设施质量都很高,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更不能辜负了党和人民!”
海拔4969米乡镇,一个人坚守消防站
“不去检查睡不踏实”
王明峰 欧陈陈
今年53岁的刘显权,是一名乡镇专职消防队员,常年一个人驻守在海拔4969米的四川省北川县青片乡。
乡村里木头结构的老房子多,走家串户宣传消防知识、防范安全风险,是刘显权每天的必修课,下雨天也不例外。青片乡百姓经常看到他打着伞,举着手电筒到处巡逻的身影。“乡里头农家乐多,房子又是木结构的,很多电线老化了,心里放不下,不去检查睡不踏实。”
2008年,44岁的刘显权亲身经历了“5·12”汶川地震,与消防官兵一同疏散物资、抢救被困同胞,那次经历让他深知消防工作的艰辛与不易。2009年1月,新建后的北川县消防大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职队员,刘显权怀着对消防的特殊情感,毅然放弃原有工作报名“入伍”,成为一名编外消防队员。
2015年,北川消防大队为加强辖区青片乡消防工作,决定派一名专职队员长期驻守巡防。由于要长期驻守在外,一方面驻守人员必须要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另一方面青片乡海拔高,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而且昼夜温差极大,对队员素质要求较高。51岁的刘显权主动请缨,开始了又一段新的消防工作。
青片乡很多地方不通汽车,刘显权只好骑自行车工作,遇到陡坡,颠颠簸簸,刹车一猛就容易摔下山坡。面对简陋而又艰苦的工作环境,刘显权不仅严格自我约束,自觉遵守部队规章制度,还大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活动,提高了当地村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我只是为辖区火灾形势的稳定尽了一点绵薄之力。”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刘显权驻守乡镇消防站,一干就是7年。面对偏僻和孤寂,刘显权却觉得自己十分幸福。他说:“我热爱消防工作,更热爱我的家乡,如果能通过我的努力守卫故土的安宁,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