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领悟泰山的点点滴滴,他习惯于用水墨“说道”泰山;对水墨和光影的巧妙把握,使其成为泰山写生画派的大家……,他便是国内写生画派著名画家李庆新。多年来,李庆新先后创作了 300余幅以泰山为素材的巨型书画,作品技法纯熟,朴拙中见灵气,气势恢宏,自成一体。
图为画家李庆新正在进行书画创作
早年与绘画艺术结缘乃是兴趣使然
李庆新号岱林,字焕然,祖籍肥城。现任东岳画院院长,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庆新是地道的农民家庭出身,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早年参加工作时曾主管宣传,后来教过美术,这些为他日后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基于个人的悟性和爱好,李庆新曾追随画师耿汉,但当时绘画学习不够系统。1995年后,他全身心投入绘画。“学习绘画比较枯燥,热情源于兴趣。”正是如此,李庆新多年来始终未曾离弃手中的笔墨。
事实上,绘画与李庆新所从事的宣传工作始终紧密相连,当年主要是通过壁报栏形式“批林批孔”,载体是绘画、美术字等,这些都属于绘画艺术的范畴。
尤其是调到泰安以后,这里的人文和地理环境激起了李庆新更大的创作欲望。由于对泰山情有独钟,李庆新经常从画室走向泰山进行采风学习临摹,领悟泰山文化。泰山的一草一木,神韵与气势,他都熟稔于心。
《稳如泰山》《泰山雄风》《岱顶祥云》等,他的这些作品已经成为当代泰山书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笔者看来,李庆新的泰山作品尤为注重写意,透着神山、圣山、国山和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不仅是外在的磅礴气势,还有内在的独特气质。
图为画家李庆新接受中国网《中国人物》频道总编辑张雨专访
使泰山跃然纸上的“身临画家”
李庆新系统学习绘画是从临摹传统经典作品开始的,宋代和明代的山水画,八大山、芥子园画谱等。通过临摹经典作品打下基础,后又研习当代画家的风格,如傅抱石、关山月等名家的作品。
在李庆新眼中,傅抱石的画气势磅礴,用笔流畅,随心自如。特别是山水画,在粗犷中透出秀气;专攻江南山水的宋文治老师,笔触细腻;而魏紫熙的水墨彩色运用较好,有厚重感,兼容并蓄三位大家的绘画技法,加上泰山的元素,形成了李庆新现在的绘画风格。
李庆新认为,画泰山无外乎是利用大师们独特的笔法,加上泰山的元素,形成个人风格的关键在于作品“接地气”。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所以要追求地方或者区域性美的东西。“没必要完全把它画得很像,重点是将民族传统的水墨功夫、线条功夫容纳进去,既要神像还要有意境,把泰山的文化表现出来。”
泰山比较含蓄,藏而不露,里边很有说道,它现在叫圣山,带一些神秘色彩。作为“五岳之首”,历史上不少帝王在此“封禅”。李庆新谈吐中流露出对泰山的敬畏与自豪。“第一轮红日就照在泰山顶上,紫气东来从这里说起。”置身其中,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
图为到访成员与画家李庆新在工作室合影
置身其中捕捉泰山神韵
用心观察世间万物,会惊叹造化的和谐之律。李庆新的笔墨似乎抓住了这个精髓,让人折服。
为更好地表现泰山神韵,已是天命之年的李庆新坚持步行进山采风,体味民俗,即便是雷电交加、风雨侵袭也不例外。一次进山遇到暴雨,李庆新躲在废弃的小屋里,只见风雨中的泰山气势磅礴、蔚为壮观。震撼之余,提笔将其记入画中。此刻他只是画家,早已把险境抛在身后。
李庆新嗜画如命,除了必要的应酬和进山写生,其余的时间就是作画,每天绘画时间常超过十几个小时。“一天不作画,感觉就缺了点什么。”李庆新如是说。绘画中吸收各门派优点,博采众长,他将“泰山画派”推向新的艺术高峰。
纵览绘画史,令人顶礼膜拜之品无一不是因其工细、形真。李庆新的作品里,泼墨、线条、工笔和光影、素描技巧相得益彰。在他的笔下,泰山有了浑厚的质感,作品似乎拨动了观者内心最深处的神经,让人惊诧和感动。
图为画家李庆新作品《古松舞祥云》
始终怀揣一颗真诚之心追求创作
当好一个画家不容易。首先把个人的品质、德行树立好,从传统入手,不能太市场化。当前社会上招摇撞骗的画家不乏其人,“镀金”现象普遍。
李庆新认为,一定要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喜欢你的作品。个人必须有过硬的基本功,是老百姓喜欢的,就说明你的艺术作品接地气了。
艺术本身就是美的东西,要把美的东西表现出来首先要心灵美。画好画、做好人,德艺双馨。李庆新经常赴全国各地,不单纯是创作,还做些善事,画拿去义卖,资助上不起学的孩子、失独老人等。
静心创作,无关名利。李庆新说,作品让大众自觉地去认可,绘画作品也是一种劳动,要体现一种价值。他没有做大量的宣传,名气靠的是作品的口口相传。不少领导和企业家大量收藏、悬挂他的绘画,但他没有刻意为功利创作,而是潜心传播泰山文化,借助绘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图为画家李庆新作品《稳如泰山》
潜心感悟 成就与泰山有关的“笔墨交响”
在画室,李庆新正专心致志地绘画,一幅 5平米左右的巨幅画作已接近尾声。巍峨的泰山,遒劲的苍松、小泉流水、
紫竹亭,泰山壮美秀丽的风光一览无遗。
在李庆新的理解中,要当老实巴交的画家,用画来说话,不用语言去表达。在创作时有耐心,需要深层次的悟。山怎么表现,构图、树与树的呼应,树与树的穿插,山石的走向,它们的对应、变化与统一,不进行悟是达不到境界的。
“传统的元素、大师的思想,再通过自己的感悟,对泰山生活的理解来表现一幅画,那样的画才有看头、才有味道。”李庆新感慨道。
李庆新的作品涉及泰山所有著名景点,从岱宗坊到中天门;从云步桥到十八盘,再到南天门。几乎将整座泰山搬到了纸上。因为泰山不好画,它藏而不露,有几道山把它挡着,到达最后的玉皇顶要过三道关。并且泰山的石头密度大,要画出质感来,感觉用锤子一敲就响,气韵贯通,方为上品。
笔者获悉,李庆新的作品《松山泉语气象新》被新加坡人民大会堂收藏,《泰山雄姿》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作为精品收藏。他取得成就的背后,是其孜孜不倦的大师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