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震惊全国的弑师案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推入人们的视野。据报道,湖南益阳市沅江三中一名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身中20多刀,倒在了学生的刀刃之下。
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问题更严重
听闻上述事件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在微信朋友圈写道:“青春期心灵的惊涛骇浪谁人知晓?还有多少颗不定时炸弹将被引爆?”
上述事件中,这名姓罗的学生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重点班的住宿生,从高一时班上的20多名奋斗到第一名,同时可供支配的零花钱远远少于其他同学。“可以想象,罗同学的住校生活可能艰苦并充满紧张感。“孙云晓分析道。
孙云晓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罗同学抗拒某些作业时,可能是因为压力过大,出现厌倦、反感、无助等情绪。”作为班主任,鲍老师没有注意到学生的情绪爆发,说出“不写就转班”的话语。这句话语与学生之前所积聚的压力激烈碰撞,成为弑师事件的引爆点。“这是一个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孙云晓对此深感遗憾。
心理学专家沃建中在研究中发现,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问题比普通学校更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胡邓介绍说,心理学上认为,在高中成绩排名前五的学生最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优等生更难容忍失败,而排在6-10名的人心理状况则好得多。
焦虑、孤独等都根源于压力
有的孩子,别人骂他几句,当时会生气,但不久后就会把不愉快扔到脑后;而另一类孩子,就连一句批评的话也吃不消。青少年群体主要存在着哪些心理健康问题?沃建中认为,主要是焦虑、抑郁、强迫、孤独、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自我否定等。有些孩子由于某一次受挫折学业表现就一路下滑,丧失自信心,这是向内的一种表现;还有一种是孩子遇到问题后无法承受,采用攻击的办法,比如杀人来解决问题,以为攻击行为可以控制别人从而能解决问题。
“焦虑、孤独等负面情绪都根源于压力。”沃建中说,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受到来自学习工作、家庭、社会变化、环境灾难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严重焦虑,产生绝望。之后,一些人选择自杀;还有一些人没有自杀,但开始产生各种严重的精神问题,比如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沃建中介绍说,遗传因素也与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关系。人出生后气质类型分为三种,第一类是活泼型,适应环境能力很强,情绪状态很好,生活有规律。第二类是困难型,脾气暴躁,情绪不好,生活没有规律。若在小时候不适当调整,长大后会出现攻击性心理行为。第三类是迟缓型,出生后非常胆小,适应环境能力较差,生活不规律。这种类型的孩子,若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就会变得内向,出现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等一系列行为倾向。
孙云晓说,今天的教育中有一个突出的倾向,就是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甚至完全脱离实际。一项全国性的调查发现,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在班里要达到前15名。这种过度竞争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也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果不作出适当调整,有可能会造成悲剧。
家长和孩子都要避免成就焦虑
我们经常能看到毕业班学生埋头于书山题海的画面或者镜头。孙云晓建议,在紧张学习的同时,家长不要忘了让孩子享受到家庭中亲情的温暖,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扩大视野,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舒缓紧绷的神经,令孩子内心支撑的力量更大一些。
而学校正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不少学校为了更好地招生,需要分数和升学率做保障,因此老师会有升学压力,进而把这种压力转移给孩子。孙云晓分析说,上述事件中,鲍老师带重点班班主任,校领导曾多次找他谈话,希望他“多培养出一些尖子生”。高三班主任背负着来自家长的压力,来自学校的重托以及个人发展的压力,更容易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下,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同样需要予以重视。
孙云晓曾经主持过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课题,他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表现为四种需要,最好的一种是“认知需要”,为了获得新知识新能力而学;最可怕的一种是“竞争需要”,把别人都当成对手、敌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孙云晓说,只有考得好才有好前程的观念会导致家长和孩子的成就焦虑。孩子们生来就是不同的个体,家庭和学校教育要注重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学习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