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舆情 > 正文

少年弑母 社会该如何缓解留守之痛

2017-12-12 13:12:28    中国青年报

如何让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十几年的暌隔;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不是搞些“结对子帮扶”的花头,应该成为城市治理的中心议题。

又是一个家庭悲剧!现在尚不清楚,究竟是在怎样的情境下,让一个孩子持刀弑母。但是,少年挥刀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也毁掉了这个家庭,用袁某的父亲袁大海的话说,“天也塌了”。

当舆论场上人们为这家人的不幸遭遇扼腕叹息时,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一个原本应该有温馨生活的家庭,为何出现如此激烈的矛盾?这样的家庭悲剧真的是不可避免的吗?

袁某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自打2004年出生起,他的父母亲就到福州的制鞋厂打工了。13年的光阴,袁某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在他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他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放养的“野生”状态。

即便在这样的隔代抚养过程中,袁某的童年,其实也还算是正常的。据报道,他从小就帮着爷爷奶奶挑水、喂鸡,有时候也干点农活。在9岁那年,还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干部”,奖状现在还贴在墙上。如果没有这一“意外”,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就是,他会慢慢长大,或许有机会读更多的书;或许也会步爸爸妈妈的后尘,去南方打工。

当下城市里流水线上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大体上都是循着这样一个生命轨迹,一步一步走过来。等他们有了爱情,结婚生子,还会把孩子送回去——他们的父母亲因为干不动了,就会叶落归根。于是,留守的故事延续下来,而生活也在小小的喜悦或烦恼中继续。然而,看似平静的生命河流,总有不为人察觉的波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为经年累月的负面堆积,可能出现某种极端状况。

像袁某弑母案,世人多关注其中极端的亲人杀戮,却看不到,类似的底层家庭冲突,其实早已是家常便饭。即便有人注意到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并指出“棍棒之下”出不了孝子这一真理,但却鲜有人洞察到这样一个割裂成几个部分的家庭,因为缺乏共同生活、日常互动,也就很难再有什么共同的理念,成为时代困局的受害者。

孩子不是生下来就会慢慢长大,即便能够长大,也必然存在诸多性格缺陷。很多东西,并不是成绩可以代替的,也不是寄一点钱、打几分钟电话就能完结的。一个孩子,怎么可能没有长情的陪伴?又怎么可能“见面就是打”“不见面就是嚷”?

留守之痛,并非痛在缺吃少喝,也不是痛在父母的粗暴,而是痛在成长过程中亲人的缺位、亲情的缺失。如何让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十几年的暌隔;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把孩子带在身边,而不仅是搞些“结对子帮扶”,应该成为城市治理的中心议题。现代化之对于农村百姓,并非只有“劳动力”来源一个概念,也应该包括人的均衡、全面发展。(胡印斌)

相关热词搜索:少年 社会

上一篇:记者直击:莎普爱思工厂仍在继续生产
下一篇:为濒危村落“打120”的年轻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