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11月21日电 (记者白剑峰)曾经一度短缺的白血病患儿国产廉价救命药巯嘌呤,今天已经恢复生产供应。浙江浙北药业恢复生产后的第一批295万片巯嘌呤开始陆续发往各地,这批药品可满足临床一年的用量。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130多个短缺药品列入重点监测,“一药难求”的现象将得到缓解。
巯嘌呤主要用于白血病等肿瘤治疗,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期维持治疗。巯嘌呤每年全国临床用量约300万片,临床用量小,利润不高,生产供应不充分。
今年8月,国家重点监测的130多个短缺药品中出现巯嘌呤。国家卫计委、食药监总局等部门立即开展调查,并与有关企业多次会商,加快企业GMP认证审批程序,协调各地做好巯嘌呤的采购配送工作,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挂网采购,使一度短缺的巯嘌呤恢复生产供应。
今年以来,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短缺药品生产供应。
一是开展短缺药品生产撮合试点。近期,国家有关部门组织12个省份和生产企业,开展了临床必需、市场供应短缺药品鱼精蛋白和青霉胺的生产撮合。经供需双方协商,12个省份与生产企业达成一致。企业承诺从今年7月至明年12月,对青霉胺以79.0元/瓶的价格稳定供货,对鱼精蛋白以45元/支的价格稳定供货。
二是开展短缺药品基础信息调查核实,推进分类解决。国家卫计委等部门组织各地开展短缺药品采购供应情况、生产库存情况、国有医药生产流通企业情况等方面信息调查核实,力求全面掌握相关基础信息。根据调查核实结果,针对每一个短缺药品,分类明确应对措施。目前,已经一揽子解决了130多个药品中的大部分品种短缺问题。
三是启动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国家卫计委等9部门建立会商联动机制,搭建起国家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的总体框架体系。
四是协调做好医药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工作。工信部等部门紧急部署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医药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工作,确保原料药供应稳定。
五是推进小品种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工信部等部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文件,支持引导企业有序生产供应临床必需的小品种短缺药。
国家卫计委药政司副司长张锋指出,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在目前500多个医疗机构监测哨点基础上,向生产和流通等重点环节延伸,合理布局监测哨点,推动实现短缺药品信息监测全覆盖。同时,建立短缺药品监测信息每月零报告制度和短缺药品清单内药品及其原料药停产备案制度。
据悉,我国将建立国家、省两级药品清单管理制度。根据短缺原因、短缺程度、影响范围等,及时启动国家或省级应对机制,健全完善短缺药品信息发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