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红色文化 > 正文

会宁:会师圣地 光耀千秋

2017-07-18 14:20:55    解放军报

原标题:会宁:会师圣地 光耀千秋

盛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甘肃会宁,走进红军会师旧址,追寻长征的历史印记,感受伟大的精神力量。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这里实现胜利大会师。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

远征者的足迹渐渐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艰苦卓绝的英雄史诗仍被一代代军民永久传唱。在会师纪念塔前驻足仰望,3座巍峨雄健的高塔,就像红军将士的铮铮脊梁一般擎天矗立、傲视穹苍。一股澎湃的热流在我们心中激荡升腾,历史的碎片也在脑海中呼啸聚合。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军也乐来民也乐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红军会师地点时,认为会宁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必经之地,北依黄河,东南紧靠西兰公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放在会宁为好”。

毛泽东听后十分兴奋:“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仿佛因缘际会,又是历史必然。中国革命领袖的信心与期待,将会宁这座小城推向历史前台。

原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任惠林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光辉典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会宁,那是我们的伟大胜利!”回忆起会宁会师,已是101岁高龄的老红军、甘肃省军区原政治部主任刘德元至今记忆犹新。

1936年10月9日的会宁城万象更新,城门楼前扎起了彩带,标语红旗遍布街巷,军民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勇士。刘德元说:“和一方面军会合,我们就像漂泊在外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一样,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温暖。”

刘老清楚地记得在庆祝会师胜利的联欢会上,朱德在主席台上坚定地挥动手臂,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道:“同志们!我代表党中央、代表中央军委、代表各方面军总部,向同志们问好!”

一时间,台上台下的红军将士高呼:“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红军大会师万岁!”那掌声雷动、欢呼雀跃的场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铁的意志,血的牺牲,赢得伟大的会合

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一幅小红军画像前,解说员张婷向我们讲述了会师当天发生的一件感人故事:早晨10时许,国民党飞机突然呼啸而至,眼看着炸弹将要坠落,这位小红军为保护在路边玩耍的3岁小孩英勇牺牲。

得救的孩子叫魏煜,他成家后给自己的3个儿子起名继征、续征和长征,意为“继续长征”。

在会宁县城,我们见到了魏长征,他激动地说:“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这份恩情永世难忘!”魏家人把小红军葬入了自家祖坟,并立下规矩:魏家人要像对待先祖一样祭奠小红军。

1936年秋,位于靖远和会宁县城之间的红堡子,成为红军会师必经要地。当时的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找到红堡子主人、地方民团团长王瀚,希望允许红军进驻红堡子。

王瀚之子、现年90岁的王怀龄老人告诉我们,为迎接红军,父亲带领村民升起红军旗帜,杀猪宰羊,准备饭菜,还捐出大量钱粮和一批枪支弹药。红军到来时,村民敲锣打鼓夹道欢迎。

一场战斗中,一位红军连长不幸牺牲,村民们以最高的礼遇安葬了他们的英雄。这位连长的坟墓几经迁移,如今安放于红堡子村的一处山坡上,墓碑上写着“红军先烈黄连长佚名之墓”。

“我们不知道他家在哪里,只知道姓黄,是个连长。”村民王成唐告诉记者,逢年过节,总有村民来到这里,烧几沓纸、燃几炷香,80多年来从未间断。

高天厚土载英魂。正是成千上万像小红军、黄连长一样的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会宁胜利大会师,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听党指挥,看齐追随,走好新的长征路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一”前夕,西部战区陆军某部百余名党员干部再次来到会宁,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铭记长征史,激发奋进志。”部队领导告诉记者,每逢建党建军等重要节日、部队执行重大任务,都会组织官兵来到会师旧址参观见学。

80多年过去,站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凝神倾听,这山水之间依旧掩映着远征者的壮志与豪情,那一道道碑文、一件件实物依旧凝结着穿越时空的理想与情感。

会师纪念馆下仰望、拍照的人群中,有花甲老人,更多的是青春洋溢的少年,他们以虔诚之心观察着馆内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长征精神的传承。

现实在历史的镜照里,未来在现实的奋斗中。西部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领导介绍,他们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会宁大会师等百余个长征故事编印成册下发部队,与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10多个单位结成共建关系,长征精神已成为激发官兵意志力量的重要源泉。

长征精神的种子不断萌发:王瀚的孙子王东良,在科研工作之余,悉心研究长征历史。前几年,他拿出自己多年积攒的200多万元工资,在老家宅院的红军指挥部遗址旁,建起了500平方米的红色文化纪念馆,收集了1000多件历史遗物,免费向社会开放。王东良说:“因为红堡子与红军有缘,我们有理由、更有责任重现那段历史,让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用双脚丈量信仰,用梦想点亮前路,用奋斗开启新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必将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特约记者 孙利波 通讯员 辛艾松)

相关热词搜索:会宁 圣地 千秋

上一篇:为红色吕梁增添一抹绿色
下一篇:科右前旗“旅游+”让牧民赢了收入又赢生态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