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文化自信力

陈劲松    2017-08-22 11:30:08    光明网-理论频道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四个自信”,并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又该如何理解文化自信与5000年文明传承之间或者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复兴之间的关系呢?

 

 

要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远意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然,一个执政党的自信和日常生活中个体的自信,也是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日常生活中,一旦一个人选择了某个要到达的目标或者目的地,他必定也面临着某种类似的、微观程度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问题。对于他来说,道路自信,意味着他相信经由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定能够达到自己选择的目的地。理论自信,意味着他对目的地的选择、道路的选择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充分的理由、根据或者有着充分的认识或信仰,并且一时不会或者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理由、认识或者信仰。制度自信,则意味着他对为了达到目的而选择什么样的工具的自信,比如是自己走路,或是选择自行车、汽车、高铁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文化自信,则应该是他对自己作为一个人或者作为一个有品格的人的自信,因为这种文化自信他才最终确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人生目的与路径(道路)、理由(理论)和实现目的的最佳工具(制度),也因为这种文化自信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雅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更因为这种文化自信他才最终能够成就或创造一个自尊、幸福而美满的人生。可见,对于一个行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的个体来说,必定需要有某种微观意义上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也是他所有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

既然一个人的文化自信那么重要,那么它又来自于哪里呢?一个接受正常社会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其文化自信力的,而一个人的文化自信力,与他的家风(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受教育经历以及生活阅历等紧密相关。由此,他明白自己是谁、自己为何而生、自己为何而往,他确信自己是一个具有感性能力(能感受)、理性能力(能反思、能选择)和灵性能力(能超越)的完整的人,他的道路、他的理论、他的生命都会因自己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力、高妙的精神境界而不断受到鼓舞。

文化自信,对于个体的潜能实现、幸福追求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之征途中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但实际上,虽然我们虽然有着5000多年文明传承,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往往是怀疑的,一定程度上,我们抛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当然,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一百多年时间段里,我们一直处于某种被侵略、被殖民的状态,期间我们把自己落后挨打的原因往往归结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面和落后的一面一并抛弃了。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传统文化的不恰当的怀疑、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不自信,已经伤害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力,也让我们走了不少弯路。一段时间以来,大众缺乏很好的途径去接触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一面,相反传统社会中一些落后的东西却大行其道,比如电视剧热衷于官场、职场、家庭的斗争、尔虞我诈,现实人际关系中诚信缺失,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频频出现等等,更可怕的是不少人正逐渐对此麻木不仁。正气不生,邪气必爆。这些都和我们长期以来忽略传统文化是相关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力,往往和与以此文化为生活信念的人群的存在感是相关的,而这种存在感又一个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土(主权)捍卫水平等等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虽然在那个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相当长的时间段里,似乎也有一些关于文化自信的倡言,但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近年来,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更得益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日渐高涨,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被视为塑造文化自信力的重要资源。

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至少会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未来的文化自信力。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充实的内容,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充足的文化自信力。“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不只是领土完整、也不只是主权不受侵犯等等,而更是一个伟大的文明的复兴,而伟大文明的复兴必然内在地包含着传统中优秀文化的伟大复兴。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使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有了更深的历史感、一体感。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我们与5000年文明同为一体。这种中华文明古今一脉相承的一体感、历史感,将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国乃至作为其种群中之一员之建构各自的文化自信力的不竭之源,也是他者或者世界辨识我们独特存在方式的一面无言之镜。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既能够自得其根、又能够自得其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一定有其根本。传统优秀文化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观念,都能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同时,生态文明、以民为本、依法治国、解放思想等治国理念,也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宝库之中找到依据。从传统文化中去探寻或信手拈来当今社会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力。

第四,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使得我们构建大国战略的文化自信力有了更多的精气神。中华民族不是文化的流浪儿,而是有着灵性能力的民族,这种高妙的灵性能力曾经充分地展现在她所创造和拥有的优秀文化之中。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的“致中和”“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等价值,也必将塑造出一种新的大国形象和世界和平的样式,它也必将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有益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自信力 传统文化 文化

上一篇: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下一篇:坚持用政治标准考量巡察成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