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8255 亿,同比多增3619亿元;人民币贷款同比增13.2%,较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7月末全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62.9万亿元,同比增长9.2%,再创历史新低。
今年以来,M2增速已经连续7个月走低,引发社会关注。不少围观群众也在琢磨:这个M2是干啥的,咋说走低就走低了?M2是低了好还是高了好?对经济到底是啥影响?
咱先来解释一下啥是M2。M2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中文名字叫广义货币,是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在这个“家族”中,它还有俩个小伙伴M0和M1,代表的也是货币供应量,只不过三者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
M0:流通中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由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就是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您看出来了吧?这“三兄弟”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从体量上看,M2包含了M1,M1包含了M0,所以M2虽然叫“2”,但范围最广、体量最大,是“三兄弟”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写到这儿,再说句题外话:现在无现金支付发展这么快,M0这个“流通中的现金”,会不会越来越萎缩?因为,企业之间的支付肯定是转账,个人消费不用“变现”就可以直接支付,从流动性来说并不比现金差。那么,将来这个M0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划分,是不是需要重新设计?
M2增速连续回落,主要与去杠杆有关
1997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保持在两位数;而今年以来,M2增速已连续数月徘徊在10%以下,专家认为,近期M2增速回落,主要与货币派生下降有关,这是金融体系内部去杠杆的客观结果。
货币派生渠道是怎样的?就拿银行发放贷款来说,商业银行吸收了100万元存款,上缴银行存款准备金后发放贷款给一家企业,但这家企业拿到贷款后,不可能一下子花完,还会有几十万元存在银行,或者办理一些别的银行业务,最后又形成新的存款额。于是银行把这几十万又拿出来,贷给另一家企业……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那笔钱不是贷给了一家,而是派生出好几笔贷款,贷给了不同企业。
一般而言,这样的货币派生是正常的,但如果杠杆加得过多乘数过高,也存在风险隐患。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风险更大。比如,有些银行给企业的贷款中,一半是贷款,一半是银行承兑汇票。银行要求企业,开了承兑汇票要去别家银行贴现,之后再把资金存到自家银行。这样,资金绕了一圈,企业把钱存回来,银行又能为其他企业“贷款”了。多次贴现多次贷款,杠杆等于加了好几回。还有,银行通过金融市场相关的资管业务,跨市场层层嵌套,也能绕开监管之手抬高杠杆。而这些损招一旦捅出了资金的“窟窿”,就很难靠拆“东墙补西墙”解决。
8月11日,央行发布了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分析认为,当前 M2增速比过去低一些,需要全面客观认识。
一是过去 M2 增速高于名义 GDP增速较多,与住房等货币化密切相关,而目前住房商品化率已经很高,货币需求增长相应降低。二是近些年 M2增长较快,还与金融同业、理财等业务发展较快。而近期 M2增速有所降低,正是加强金融监管、缩短资金链条、减少多层嵌套的合理反映。
也就是说,过去M2增速较高,有其客观原因,但对经济的影响未必全是正面的。近期M2下降,更多体现了加强监管的影响,存款派生受到抑制,资金空转和脱实向虚等不合规行为减少。从这一角度看,M2适当降低是合理的,对实体经济没影响,对防范金融风险有好处!
报告还指出,预计随着去杠杆的深化和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比过去低一些的 M2增速可能成为新的常态。同时,随着市场深化和金融创新,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更加复杂,M2的可测性、可控性以及与经济的相关性亦在下降,对其变化可不必过度关注。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表示,在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货币政策也更应该进入到中性,未来10%以下的M2增速应该会是常态。
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明显,货币政策更趋中性
总体看,今年以来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中性,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
“尽管新旧动力转换过程中仍存在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稳中趋好的特征亦十分明显,经济转型平稳有序,汇率、利率都有较强支撑。因此,未来中国货币政策将保持战略上的稳健与战术上的灵活,更好地服务改革与实体经济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吴文锋认为。
吴文锋说,有关部门强化了对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等问题的监管,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促使金融市场去杠杆并充分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些措施也将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并为货币政策制定留下更多回旋余地。
当前,货币信贷运行总体正常,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为稳固。商业银行在控制同业等业务的同时,扩大了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提供不同期限流动性,亦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中性适度和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的关键在于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避免金融风险。从目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及内外部环境来看,未来中国货币政策更趋向中性,在把握好货币政策工具使用节奏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以便为企业营造更好的金融环境。”吴文锋表示,金融机构应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扶贫再贷款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进一步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