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稀土掘金创始人阴明说:“每一次的突发奇想都会被追问背后的价值和理由,无畏的成本浪费是一定会被控制和批评。”
稀土掘金创始人 阴明
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党, 是不是也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专业领域的社区平台?在那里,每个技术型人才通过技术知识分享真诚地学习与交流,加速新技术的出现、发展和普及。这一切,在互联网社区平台——稀土掘金就能实现,在那里,技术人才被比作土里面的稀有物质,他们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
将这个社区搬上互联网的人叫阴明。本科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通信,毕业后去剑桥大学读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在剑桥大学期间,他和同学创立项目“毕老师”而后回国创业,项目在兼职运营8个月的情况下成功出售给新通教育,如今专门为技术类人才服务。在接受《人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起创业这些事儿,1990年出生的阴明一点儿都不含糊。他说:“每一次的突发奇想都会被追问背后的价值和理由,无畏的成本浪费是一定会被控制和批评。”
为求学者推荐“牛校”
上大学的时候,阴明的专业多与数学相关,纯学术。他形容自己是天天泡在图书馆看书的那一类人。那个时候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学术型人才,比如去高校当一名老师或者是去科研机构专心搞科研。
同时,阴明又是一个喜欢尝试各种不同生活的人。读大学坚决不在离家近的地方;本科专业在信息工程系却把整个工程学院每个系的主要课程都上了一遍;放了假不回家上暑期课程,去国外上课、旅游、支教。
在互联网创业如日中天的年代,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让阴明进入了互联网这个圈子。“在学校学习,除了本专业之外,我也学了一些互联网的知识,比如编程的课程。业余时间我产生了一些做小网站的小点子。那个时候有不少同学想申请学校,所以我当时觉得‘毕老师’这个项目真的很有价值。”
最开始是在剑桥,他安排好自己的学业之后发现还有余力,拉上几个好朋友就开始了自己“懵懵懂懂”的创业。他希望通过国内学生申请国外大学的历史数据,为求学者进行推荐,取名为“毕老师”。
剑桥毕业后,阴明想要回国继续干他这个兼职创业的项目。他为此贡献了8个月的时间,在顺利拿到两份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向书后,阴明见到了徐小平,但徐小平给了他两个字:没用!
“徐老师给了我一些我不太懂的思维,比如说现在这个行业里,是在赚谁的钱?怎么赚钱?之前我的角度很单一,比如我做技术,我只能从技术的角度看这个行业。我得看清楚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赚钱的。”阴明很感谢徐小平,一语点醒了他。于是他开始很认真地去留学咨询、培训机构做市场调研, 通过调研,他认为留学市场既是一个成熟市场,也是一个衰减市场,未来10 年,留学会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在这个市场很难有大的作为。两周之后,他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这件事情之后,我发现自己真的不懂创业公司,不明白生意,不明白运营团队。本来以为你在俯瞰创业这条道路,实际上你是在创业的山脚,而且根本望不到成功的山顶。”阴明对记者说。
为互联网公司推荐“牛人”
第一次创业失败之后,阴明并没有放弃创业的念头,而是在积累经验,寻找商机。
“当时我有一帮要好的朋友,我们发现国内很多公司招聘开发技术人员挺难的,而好多技术人员也很难精准地找到对应的公司。那个时候推荐优秀的互联网技术人才网站“Product Hunt”在国外很成功,当时我们就决定帮企业解决找优秀技术人才的难题, 并且可以完成高级人才社群的这个目标。”阴明说,做“稀土”很快,两周就开发了。
这个项目在2014年12月正式上线后,在两周内就拿到了明势资本、极客帮资本、天使汇的150万元人民币天使轮投资。“稀土”在本质上其实是个带有社交属性的技术人才社区,初期以 “Product Hunt”的形式来推荐优秀的互联网技术人才,想要解决人才分发的问题。但在运营半年后却发现,“稀土” 社区下的一个小板块“掘金”似乎更受用户欢迎。
这个局面意味着,“稀土”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对下一步发展的迷茫也造成了早期创始成员的离开。阴明认为这是他创业两年多以来,经历的最大一个坑。“我记得当时的内心很脆弱,觉得由于自己很糟糕所以对方离开了, 觉得辜负了大家的信任。虽然当时我决然地坚持下来,但是过后想想其实都是硬撑着的。‘掘金’后来发展地越来越好,可能也依赖于我和江昪两个人想要坚持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做成我们想要达到的推动技术发展普及的平台。”
事后阴明总结“稀土”失败的原因是没有理解产品的本质,想的东西很表层。如果公司只做三年,那就安心做好产品,然后卖掉。如果公司要做十年, 或者更长时间,那就一定要明确它的商业价值是什么。他开始思考:自2007年以来,移动互联网、云服务及Web开发的技术热潮加上开源社区GitHub的火热加快了新技术的迭代速度,技术人才如何高效地获取新技术内容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本。阴明认为,通过数据推送的产品模式极大地降低开发者解决技术内容的获取成本是“掘金”这个产品的初衷。
为技术党“培育”优质内容
阴明和他的团队决定专心做好“掘金”。2015年8月底,“掘金”上线内测, 第一批15个用户来自“稀土”,他们作为联合编辑,开始编辑、分享、讨论与iOS、Android、前端、后端、产品、设计、工具资源等方面的文章,此后又不断加入投稿、原创等模式生产内容,掘金通过算法将内容分发给技术内容阅读者。而现在,“掘金”平台上的联合编辑,已经超过了2000个。
截至2017年3月,每月有超过350万的技术阅读者,移动应用有超过30万的用户,技术标签关注数据也超过了550 万。期间,因为“蜻蜓FM事件”被王思聪转发,得到大量曝光。
阴明把公司分为三个阶段,渠道、内容、服务。从用户获取技术内容的渠道,到技术内容本身一步步深化对新技术传播的影响,最终落于技术服务及人才服务来完成商业化的变现。
如今“稀土”掘金已获得三轮融资,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4月完成的A 轮融资,由伯藜创投领投、尚势资本和明势资本跟投。这轮融资之后,阴明决定公司开始进入第二阶段,重点打造中国的原创技术内容。阴明告诉记者,当下技术内容的出版业效率并不高,一本书出版后能分给作者的版税可能只有 3%~4%,就算书籍销量不错,比如达到万册,作者也只能得到约2万元的收入。同时,许多上线十多年的技术社区活跃度不断下降,博客内容数量和质量青黄不接。
“愿意做苦活累活儿是这个时代创业最高的门槛,我敢说很少有公司会像我们这么认真地去做内容。在早期我们要跟每一个用户聊天,前5000个用户我和合伙人几乎都和他们聊过。我们去找作者,为了一个作者乘坐高铁去对方家里,跟他吃饭聊天。”阴明要让那些好作者看到“掘金”的诚意。
在未来的计划中,“掘金”会变成为一个划分层次的讨论社区。通过读取用户的使用习惯,获取用户的“技术图谱”,在积累了一定的人与技术的关系之后,针对不同的关注对象开设不同的技术讨论区,进行不同层次的推送。此外,阴明还表示,现在“掘金”正策划着一系列的线下活动,希望通过线下活动发掘出那些技术逆天但一直没机会和平台分享的“技术天才”。
《人民周刊》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