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家――孔尚任,在《桃花扇》里说,当年李香君与侯方域在江南一见钟情,李香君随侯方域回到河南归德后。因出身低贱被侯方域家人赶到归德西庞庄(今河南省民权县人和镇前瓦塚村),身住庞庄的李香君因被歧视,终日郁郁寡欢,日久成疾,含恨而死。
李香君死后,侯方域在此为爱妻建一墓塚。为防止墓被盗,侯方域与后人和庞庄村民,分两班在墓塚前后把守,安营扎寨。村人见面打招呼:上哪去!去墓前方的人曰:去前瓦塚。去墓后方的人曰:去后瓦塚。天长日久,庄名便更改为前瓦塚,后瓦塚。
三百年前,前瓦塚、后瓦塚是一个村,名叫庞庄,“庞”姓是大姓。三百年后,前瓦塚村庞姓人就一家,“候”姓是大姓,居民中八成人都姓“候”。
候俊平是这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记得三年前刚来扶贫那天,贫困户候俊平领着我到村后,手指着前瓦塚村与后瓦塚村中间的千亩麦地对我说,你看,这地从祖祖辈辈传下来,一直是呈塚状,中间高,四周低。最中间的那块空白地,一直都这样,据说那就是李香君的墓。正是因为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型,让我们浇地都成了难事儿,更别说管理收割了。没办法,村里年轻力壮都出外打工走了。
过去,村里的孩子是爸爸妈妈陪着,爷爷奶奶围着,一家人热热闹闹的。现在,爸爸妈妈打工走了,村里老人孩子孤零零的守着空院子。经济生活都很困难,怎么办!
白天村民在地里忙,晚上才有时间。我和同事每天傍晚入户和村民谈心,探讨发展。
通过摸底排查,逐步掌握了村民情况,我们利用村里人会编织条筐,制做粉条、涂料的特长建立适合村里人做的农副业加工车间。
村民穷,多是因为地里见的和生产出来的东西销路不太好。为把乡土特色做精做好,我们和村干部利用互联网帮村民群众建立了自己产品销售和地方特产展销平台。
家门口要有挣钱的机会和平台,留守儿童的爸爸妈妈们谁还会出外打工呢!
三年来,我和同事们经过了许多个傍晚走访,夜间填表,深夜汇总。为的是想方设法把乡村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推广出去,想法把村里的一草一木变成宝,把村里一屋一院变成景,把村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建好爸爸妈妈家门口就业的车间,搭好销售乡土特色的平台。
三年,村里修通了覆盖全村的硬化路、自来水管网、高压电线、排水渠……。为让泥水路变成水泥路,村支书侯传国没少往乡里、县里跑趟趟。从项目申报填表,到整理材料,到施工监理,到清场垃圾,村委委员候俊起日夜不止闲的忙。三年,村里发生什么变化,时间记得,村民清楚。村民们有的到村扶贫车间务工比上外边打工都挣钱,有的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在家搞种植、搞养殖,还有的买货车搞运输……。
夕阳西下,在外打工归来的村民侯彦新邀我到村口聊聊,路两旁的微派新楼院与石磨、古树,交错映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两年不见咱村建的真像《桃花源记》意境啊!”侯彦新说。
天将黑,前方一辆电动三轮闪着车灯恍恍惚惚靠近俺两。记得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说,“既出,得其船……”这咋来了一辆车啊!哈哈,回来了彦新,村支书侯传国一边靠近停车,一边与彦新打招呼。
候彦新看到候传国支书说,叔!俺以后不走了,准备把南方的项目拉过来在村扶贫车间干。
村支书侯传国高兴地接过话茬,好啊!你看咱庄,近年来在县扶贫干部帮扶下不但和城里一样硬件设施齐全,而且有线电视、宽带网线等软件设施也与时俱进,你们回村里投资兴业,不用担心像以前那样了停电、没WiFi啥的了。你看,候七正在家门口刷手机嘞!嘿!嘿!嘿!……
(作者系河南省民权县人和镇前瓦塚村扶贫帮扶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