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凌晨四点,从睡梦中惊醒,一丝凉意袭来,心神不宁,再无睡意。隔窗望去一片银白,好大的雪!
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手表显示刚刚五点,谁这么早发信息呢?打开一看,是恩师刘凤祥老人的儿子。
“我爸爸走了!”简短的几个字,却似惊雷一般,炸响了整个夜空。怎么可能,前天晚上在与我长达一个半小时的通话中,老师还兴高采烈的简述我们初七表演的精彩片段,满满的兴奋和自豪。他还感慨的说:“终于把我守了一辈子的这点本事展示出来了,没有辜负前辈们的期望,霸王鞭不会断代了。”我说,“是呀,霸王鞭队一年多的辛苦训练,终于出头见观众了,您的辛苦没白费呀。”老人兴奋的跟我议论着一项项设计,一个个目标,一份份资料……怎么突然,老人家就走了呢?老天也在感叹这位默默守护传统文化,始终不忘传承文化精神和艺术技能的老艺人吧?不然,青山为什么披上了雪白的孝衣?
眼泪一滴滴滚落下来。几年来,同老艺人、老恩师一起回顾容城县师庄村霸王鞭的历史,研究、探讨霸王鞭表演技法和曲目,共同整理霸王鞭资料的情景不断浮现眼前。
刘凤祥老人来自河北省雄安新区容城县小里镇师庄村,跟他父亲一样,从小爱好霸王鞭,两代艺人都把传承霸王鞭表演艺术当成了责任和使命。听爷爷那代健在的老艺人张春田、师所成讲,他们从前代艺人那里继承来的霸王鞭,是把评剧和霸王鞭特色融合到一起表演的。上个世纪初村里有了评剧团,到了三四十年代,聘请霸王鞭殷师傅来村传授鞭法。参加学习的都是评剧团演员。到刘凤祥老人这代已经是第三代霸王鞭了。“文革”后期,因为历史原因表演队解散了,刘凤祥、李大海为首的老艺人们不忍此文化衰败,像现在的我们一样,自发组织少儿霸王鞭队,传授表演技法。包括自己的几个孩子都曾是霸王鞭表演学员,最多时曾达到过58人。
但上世纪80年代后,霸王鞭还是衰落了。可是老艺人们依旧时不时唱唱当年的曲,演演霸王鞭的技法,空闲了就会去看看一直由刘凤祥、李大海他们共同保存的表演道具。
霸王鞭面临着断代的危机,这成了刘凤祥等老艺人的一块儿心病。
2015年,我再次回到师庄村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时,儿时的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满树的梧桐花、垛起的麦秆垛、手编的草帽、苇子枪,还有儿时那热闹的集市,挤成山的人群,骑在树上、攀上房顶的孩子们,以及场中央精彩的花会表演:舞狮的、舞龙的、演奏的、杂耍的、高跷队、小车会……以及精彩的霸王鞭,都历历在目。
同学告诉我,所有的表演队,除了舞狮尚在,其他都没有了。当时我无比心痛。
在与从小看着我长大的八十多岁的大钟爷爷和奶奶、大海爷爷、平安奶奶等老人们交谈的过程中,得知那些老艺人还健在时,我深深感到,自己有责任把这些历史的宝贵文化重新传承下去。
大钟奶奶名叫王素仙,是村委委员又是几十年的老党员。她和爷爷一直热衷于村里的文艺事业。爷爷还是当年表演队的会计呢。爷爷告诉我,舞狮目前最优秀的老艺人之一就是我大爹张大练,几乎全村百分之八十的舞狮队员都是他教出来的,文狮表演的惟妙惟肖,受过北北里牛金玉、王宝章老艺人真传;杂技老艺人梁小芬,从小演杂技,其父带着她从牡丹江杂技团回来后,在咱村成立了杂技团;当年的吵子会也曾名噪一时,队里最年轻的大鼓师傅就是师小三,也健在;霸王鞭老艺人刘凤祥,从他父亲那代就传承霸王鞭和评剧,到他这代已经一百多年了,他当初就教弟子表演,应该现在还会,他还是太爷爷剪纸的传人之一呢……
老人滔滔不绝的讲述着村里的历史和文化,我边认真听着,边用手机悄悄把重要的资料记录下来。
怀着对故乡厚重文化深深的眷恋,我开始四处走访了解村里的各种历史和文化。通过走访了解到,村里的传统文化,面临着断档的危险,心里禁不住的惋惜和着急,当即立志把村里的这些文化传承下去。在得到大爹全力传承的支持后,分别拜访了梁小芬、师小三、刘凤祥三位老艺人。他们都不约而同的支持我把村里的文化传承下去。尤其是刘凤祥老人,像是一下子激起了全身的活力,积极的同我一起整理霸王鞭的资料,走访老艺人,准备教授新学员。
我拿出自己并不丰足的积蓄,在村支书王洛红、村主任刘建国为首的村委支持下,在党员王素仙、师福巨、师海深、张彬的积极带领下,我们先后成立了师庄霸王鞭队、青少年舞狮队、少儿大鼓队。舞狮队师傅张大练在党员张彬支持下,领着侄子张浩一起教授文狮技能;大鼓队师傅师小三在眼睛不方便的情况下,依然不辞辛劳,同张大练一起传授打鼓技能;最具特色的霸王鞭传人刘凤祥恩师,努力整理霸王鞭剧谱,并亲自表演,全面展示了冀中的文化底韵。
2016年春,我和刘凤祥老师等人,重拾霸王鞭表演,一起整理和补充霸王鞭历史资料,并着手成立霸王鞭培训班。2017年秋,少儿霸王鞭表演队成立。因为家长的不理解,最早参加学习的孩子们几乎全部退出,但刘梦玲、常雨茜、张昱璠、孙庆豪等学员,一直坚持了下来。
为了继续表演,我和师父刘凤祥协商成立中老年霸王鞭表演队。于是党员王素仙的儿媳李二菊、师福巨的爱人张月娥、师海深的爱人李慧凤、张彬的爱人黄素兰等人积极纷纷参加表演队,还带领了一大帮村民一起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经过我们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在恩师刘凤祥的教授下,李慧凤和王会贤的管理下,霸王鞭表演队先后恢复了单鞭、双鞭打法,队形变换,民间小调演唱,温秀珠和王会贤主动恢复了戏曲选段表演,刘素琴还自编了三句半唱词,恢复了说唱的曲目,让曾经的霸王鞭重现活力。
在镇政府、村委会的组织下,于2018年6月2号在师庄村小学,进行了第一次汇演;在县文化局李月芳局长、肖建明主任和雄安新区宋一力等领导的鼎力支持下,于2019年1月11日和1月28日两次,不辞辛苦在村里师静家进行演出录像,采集霸王鞭和文狮的表演资料;河北大学陈静教授、冉乐朋老师响应中央号召,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县文化局同意专程进村采集非遗文化资料,于2019年1月25日上午,在师静家进行霸王鞭和文狮表演录制和资料采集,并分别对霸王鞭老艺人刘凤祥和舞狮老艺人张大练进行专项采访。留下了师庄村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同时还在文化传承方面给出了许多指导和合理化建议,让老艺人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
2019年的2月11号,师庄村霸王鞭表演队,根据县宣传部、文化局和镇里的安排,由村支书王洛红、村主任刘建国带队,我和恩师刘凤祥组织,参加河北省花会进城展演活动。活动中,我们队伍的表演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观众,许多老人激动的说找到了当年的影子,县委宣传部韩爱良主任和教育局王文清副局长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更创辉煌,师庄霸王鞭终于再现风采。
历经上百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今天师庄村霸王鞭承载着戏曲、霸王鞭、快板的共同特色,发展成独具表演魅力的新曲目。它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进的真实演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刘凤祥老艺人们这么多年的保护和坚守。正是老艺人几十年的不放弃,才让我有了这次带领大家重拾文化的机会,才让这百年精彩再次展现世人,发出光彩。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刘凤祥老艺人重振霸王鞭的夙愿还没有实现,不甘的离开了热爱并奋斗了一生的霸王鞭传承事业。他虽然平凡,却用一生保护和传承了中华文化和精神。
队员们得知恩师忽然离世的消息,十分震惊和悲痛。他们追忆,多少个日日夜夜,恩师悉心的教导,不厌其烦的示范动作。多少次,带领大家上场表演……让人难以忘怀!
全体队员自发的组织起来,集体去为恩师送行。把他生前最喜欢的曲目,最欣赏的表演展现在灵前。大家怀着深深的依恋,一直要送恩师到坟前,直到刘凤祥的家人怕队员太累拦下,才挥泪告别。目送灵柩走出好远好远,大家仍不肯离去。
恩师的突然离世令我们惋惜的同时也为师庄村有这样一位一生坚守传统文化,坚定跟随党的号召,坚持传承、发展和创新传统文化的老艺人而骄傲。我们一定不忘恩师嘱托,踏着他的足迹,完成他的遗愿,早日著成“师庄村刘记霸王鞭谱”,与此同时,我们将一并探索大鼓、小舞狮队与霸王鞭相融合的新方向,让霸王鞭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