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稼穑”先生

西北大学文学院 杨星雨    2019-03-07 18:28:20    人民周刊网

初识邓稼先先生,是在一张六十多年前的黑白照片里。先生国字脸、自然发,两条桀骜的眉毛不对称地伸展,额头高且光洁,嘴角总是微微扬起。最打动人的是先生的一双慧眼,瞳仁亮得发烫,仿佛那是汩汩涌动的智慧源泉。

彼时先生意气风发,抱着一颗为新中国肝脑涂地之心顺利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并提前获得了博士学位。先生一时风光无两,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娃娃博士”。这样光芒万丈的人,犹如天际璀璨的明星,注定今生将多姿多彩。谁能料到, 1958年8月的某一天,稼先先生却突然销声匿迹。留给妻子孩子的,仅仅是一张日渐泛黄的照片。

多年以后,先生的妻子许鹿希女士回忆起这件事,仍然感慨万千。那一天,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郑重地说道:“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当晚,稼先先生辗转难眠。

稼先先生和妻子谈起十几年前,国家备受侵略者蹂躏、生灵涂炭的血色记忆。蓦地,先生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他死了也值得!”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先生这一走,整整二十八载。稼先先生一生中做了32个实验,其中有15次是先生在现场指挥。1979年的一次爆炸试验失败后的核辐射深深损害了先生的身体,先生的健康每况愈下,他的生命在实验的荒漠中因为过度的燃烧而提前透支。先生像是“大漠孤烟”,烟雾袅袅,气若游丝,但那股劲还是执拗的。生命的最后一年,先生缠绵病榻,却仍为国家撰写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规范论。我不知道先生是拥有怎样的意志,能够冲破身体的阻碍,将自己完完全全、无所保留地为中国战斗到最后一刻。

先生曾留下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我看到这句话时,是在西安一所大学明亮的教室里,距离原子弹研究地新疆马兰基地2784公里。我的爱国热血被激荡得发烫,我仿佛看到大漠荒野,戈壁滩上科技碰撞出的火花,在蔚蓝的天空上刻下中国龙的图腾。穿越时空的精神,是能呼啸而来击中中国人的心的。能够在美国安逸富足度过一生的稼先先生,选择了当时困难时期的中国;家庭和美、工作满意的稼先先生,选择了黄沙笼罩的戈壁滩;晚年身体虚弱、依赖病护的稼先先生,选择了撰写报告,任凭自己燃尽生命之烛直至化为灰烬。

我知道刻在近代中国史册上的科学家们: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茅以升、钱三强、于敏、竺可桢、童第周……他们都是工工整整地在人们心中收藏的中国人。他们手下流淌出的密密麻麻的数据文字织成了拖动中国科技向前的大网,夜以继日的成功或者失败实验镌刻进中国科学史中,他们扛起了中国的脊梁,他们是在荒漠中几十年如一日稼穑出果实的人。比起严密妥帖却冷冰冰的“科学家”,我更愿意称呼他们为“稼穑”先生。

《毛传》有言,“种之曰稼,敛之曰穑。”他们是在中国历史上渲染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拥有缜密活跃的脑球体,他们是沉心静修心思灵巧的思想者,也是身体灵活毫不厌倦的实验家。他们将自己永远奉献给国家。他们是“稼穑”先生。

我难以想象,像邓稼先先生、钱学森先生等等“稼穑人”,一粒一粒地埋葬自己的汗水,在时针摆动投射下拖拽的巨大光影下,等待一株花的滋味。

不过花是终于长成了的,花骨朵一经崭露小角,就以摧枯拉朽之势拉开了中国科学的帷幕:“两弹一星”、京张铁路、李四光的地质力学、冯如的航空之梦、华罗庚的数字世界、茅以升的桥梁土力学……科技工作者们如“稼穑”埋头苦干,前赴后继地轰轰烈烈地破开中国的灰暗之气,中国在世界上终于拥有了可以比肩的科技成就,大气磅礴地展示了作为一个正在兴起的泱泱大国的底气。

詹天佑言:“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辱,足以立足于地球之上。”身为一名高校学子,我深知“科技”这两个字包含的沉甸甸的力量,也明白“科技”为国家服务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科技占据综合国力的主要地位,在尖端技术的掌控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像天宫二号、神州九号等。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鲁迅说,“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需要“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现今世界,鲁迅还是能看得清清楚楚。

我们或许并不十分天才,但是在力所能及的擅长领域,为了祖国的哪怕渺小的一点点进步,也能勇敢而创新地走出自己的一步。在我们前面,有无数的“稼穑”先生们勇敢又坚定地一步一步向前,他们沿途掉下的麦穗丰饶了田地。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杨振宁先生在纪念稼先先生的文章引用了这一段古文,用哀痛的笔调写下:“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时是什么心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无人之地种下玫瑰的“稼穑”先生们,视国家如生命,在荒芜之地日日夜夜坚守着。正是这些“稼穑”先生们,成就了中国的灿烂辉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给能力“戴”上紧箍,让你的七十二变真正通天
下一篇:留些故事给后人看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微博精选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人民周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