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邓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智慧平台实现了即时对一线保洁状况、作业人员去向、环卫车辆的监控指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变化太大了!一年前村里到处是垃圾,家家门口是柴堆,刮风天纸屑、塑料袋、灰尘满天飞,下雨天,粪便污水到处流。看看现在,俺村比城里也干净多了。”日前,河南邓州市白牛镇周沟村,76岁的村民王秀凤提起村里的变化,满是皱纹的脸上抑制不住由衷的喜悦。
邓州市位于豫西南,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街区)、626个行政村,总人口将近200万。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区域。近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同其他县市一样,曾经多次对农村脏乱差现象进行过规模化的治理,但收效甚微。为彻底改变农村人居环境,2017年底,该市通过购买凯达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的标准服务,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既节约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和财力支出,又让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走出了一条独具邓州特色的“运作市场化、作业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保洁常态化”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之路。
据了解,邓州市凯达康洁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是河南凯达汽车有限公司与山东满国康洁集团合资成立的一家专业化、现代化的大型环卫服务企业。其中,河南凯达汽车有限公司具有环卫工作的“硬件优势”,即大规模研发生产各类环卫车辆和环卫设施的能力;山东满国康洁集团具有环卫工作的“软件优势”,即享誉全国的城市及农村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公厕卫生管理等经验。强强联合后,新公司主要经营的城市及农村道路清扫和保洁、公厕卫生管理、垃圾清运、单位及小区室内外卫生保洁、园林绿化保洁、环卫设备产供销、环卫技术进出口等业务如虎添翼。因而,邓州市政府在购买该公司的服务后,能够凭借该公司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迅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城乡环卫治理模式:
(一)运作市场化。通过机制创新建立起市场化运作体制,解决了谁来管、谁来干的问题。即政府花钱买服务,事企分离,管干分开,变传统“户、村、镇、市”四个运营主体为“凯达康洁”一个主体,政府只管监督和验收。既大量减少了各级政府部门花费在环卫工作上的人力物力,也使乡村环卫工作由过去的“一阵风”“大呼隆”变为常态化、机制化。
(二)作业标准化。根据城乡环卫工作繁杂的特点,制定各项环卫业务和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解决了怎么干、干成啥的问题,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街衢、村庄、道路、渠塘、公厕的保洁标准;城乡生活垃圾“统一收集、统一清运、统一处理、资源化利用”标准;各类环卫设施、环卫车辆的配置、作业标准以及“一周一督察一通报”制度、“一月一观摩一考评”制度等等,使城乡环卫工作变成了工厂里的流水线,环环相扣、科学高效。
(三)队伍专业化。因事设岗,按岗择人,从高层管理人员到项目经理、技术员、驾驶员、保洁员各个岗位全部通过培训、考核,择优录用,持证上岗。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执行力和创新力大幅提高,从而很快打造出“一呼、二扫、三洗、四捡拾”的机械化、常态化保洁模式,构建了“智慧环卫”信息化管理平台,研发生产出特别适合乡村环卫使用的各类设备、设施二十余种,保证了城乡环卫工作的高效率、高水平开展。
(四)管理信息化。新的运营机制使凯达康洁公司在城乡环卫工作上能够“一竿子插到底”,进行系统化管理。他们为所有环卫作业车辆安装了GPS卫星定位装置,实现车辆管理监督“即时化、数字化”;为管理人员配备定位对讲手机,实现人员考勤管理“信息化”;为专用机械、垃圾中转站安装摄像头,实现机械作业监管“可视化”......由此建立了保洁作业、检查、考核协调联动机制,在第一时间对一线作业人员和车辆进行实时调度指挥,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常态保洁质量,严肃了工作纪律,解决了环卫工作中存在的人员管理难题。
(五)保洁常态化。通过建立四级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即:总部质检部门对项目部进行考核、区域对项目部进行考核、项目部对管理员进行考核、管理员对保洁员进行考核,同时健全了“一日一反馈,一周一汇总,一月一通报,一月一奖惩”制度,让保洁工作每年365天有人干、有人管,有效地督导了城乡环卫各项工作,增强了各个部门的责任心,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做到了垃圾“收集运输全封闭,日产日清不落地”,保洁质量天天达标,受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交口称赞。
如今,来到邓州,无论走在大街、小巷、村庄、道路上,亦或是公厕、河渠、池塘、绿地旁,感受到的是干净整洁,靓丽有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过去那种“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没有了。“宜居新环境、美丽新乡村”正呈现在当地居民的眼前。
邓州市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模式取得的良好效果,迅速受到了全国各地很多政府相关部门的青睐,目前,除河南省驻马店、济源、洛阳、南阳、安阳、开封外,福建、江西、安徽、新疆、湖北、重庆等省市的16个县市也正计划引进该模式。几乎每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前往邓州观摩学习城乡环卫一体化治理经验。不少参观者希望能将“邓州模式”快速复制、推广,让更多的乡村旧貌换新颜,为美丽乡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乔新贤、王因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