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别人读书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越是读书就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和知识的贫乏。想一想,这一点可能是长期以来无形中驱使我坚持阅读的动力之一。支撑我不断阅读的另一个动机,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当然也是为了通过阅读,增大和加强对获得的知识的支配能力。
读书是最好的旅行,也是一种生活理想。深入阅读是与作者最好的交流手段,也是感受时间和生命的方式。读书是我们漫游文字留下的足迹,也是我们阅读经验中闪光和孤独的记忆。读书又是生命中伴随着我们精神成长的知识年轮。只有把读书养成一种习惯,把读书培养成我们人生中最忠实的伙伴,随着长期的积累和熏陶,我们的日常生活才会变得更加充实,我们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开阔和富有。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通过读书和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日本青年女指挥家西本智实为成功列举过三种必备要素:天赋、运气、意志力。这三个要素中,西本特别强调了“意志力”。因为意志力最终主宰着我们的天赋。这里的意志力其实就是坚持和信念。我个人觉得,无论是谁,只要持之以恒、全神贯注、忘我地去做一件事,抵达成功彼岸的概率就会很大。遗憾的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中途退场,使人生理想在半途而废中搁浅,从而也使最初立下的誓言和付出的努力成为徒劳,描摹的人生蓝图成为泡影。我们的母语中有“贵在坚持”之说,这句话实际上是对我们意志力的巨大考验。无论读书还是专注做一件事,“坚持”是我们能否养成优秀心灵气质不可或缺的条件。一般而言,具有贵族心灵气质的人要具备这几点:厚德、善良、守信、谦虚、正直、坚持。曾有一个说法,平庸的人只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着生存、生活、责任和担当。西方社会对具有贵族心灵气质的人规定了三条:诚信、道义、使命感。具备了这三条,也许每个人都会活得更自律和自信吧。
从出生起,一个有正常生命长度的人都在经历幼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这一成长和生命过程,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永远无法回避的宿命。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在分分秒秒中一步步走向衰老,死亡也在公平地等待着每一个人。即使用现在最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无法阻止肉体生命的衰老。但如果通过读书,充实和高贵的精神性就具有抗拒衰老和死亡的力量。当然,这句话本身也是建立在精神层面上的。
去过日本的朋友或许会发现很多人在电车或地铁上安静地埋头读书,这些阅读人群中有年轻人也有年纪大的人。我一直觉得阅读对一个民族十分重要。我在国内的媒体采访和演讲中谈过不少次,日本的出版界几乎每隔几年都会产生一本纯文学的畅销书,有时印数多达百余万册,这对于人口只有我们十分之一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我们国内偶尔也有,但好像很少。为什么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书的销量不会更多?首先我觉得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常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性,偶尔也有日本的学生会告诉我,他们每年的读书计划是读完24本书,至少也要读完15本书。后来我看到了一个报道,是一个国外文化机构的调查结果:中国人均一年阅读的纸质图书不足一本,日本好像是十多本。据说犹太人和俄罗斯人的读书量最大。这个距离必须缩小,希望政府能为国民创造更多的读书环境,比如把图书馆建到更多偏僻的乡村小镇,甚至像日本一样,配置很多可自由移动的图书车,定期把新书送到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的乡下,再把大家借阅过的图书回收起来。阅读真的太重要了。唐代诗人贾岛在一首《戏赠友人》的诗中写到过:“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我想,读书也一样,常读书,我们的心也许会保持湿润不会干枯,读书也是拓宽视野和通向自律的途径之一,读书使人远离是非烦恼超凡脱俗,也能遏制内心潜藏的恶。读书在丰富心灵和陶冶性情的同时,重要的是能提升你的思想和觉悟,让你在无知中获取乐趣和知识。对于写作者尤为重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的重要性还在于能让人正确判断出自己内心和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能让人对真理和谬论、事件的本质、新闻的真伪有一个相对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我曾经借讲学和参加文学活动之际,在电车和地铁上观察过日本、韩国、我国两岸三地的车内情况。我常常把电车咣当咣当的声音和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想象成他们读书的节奏,这种阅读风景会激发你的阅读想象和读书热情。
虽然,在漫长的人生中,读书并不是唯一的,读书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它能够拓宽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广度。按此逻辑,我们还可以说:音乐是巴赫和莫扎特的生命长度,绘画是达·芬奇和毕加索的生命长度,哲学是柏拉图和笛卡尔的生命长度,佛经和《圣经》是释迦牟尼和耶稣的生命长度,《道德经》和《论语》是老子和孔子的生命长度,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生命长度,喜剧是卓别林的生命长度,银河是星空的长度……
《论语》里的“学而优则仕”带有巨大的功利性,通过读书学习达到升官发财、出人头地的人生目的,并没有过多强调读书与人的精神性。即便如此,我觉得带着功利心读书也比不读书要强很多。300年前,发明了避雷针的富兰克林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不仅能使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也会使我们变得更加美好,善良的心能够抵达远方的远方。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和散文家,他不仅说过一句家喻户晓的“知识就是力量”,还强调了“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思考和权衡”是这句话的关键词,与“学而不思则罔”遥相呼应。但我认为“思考”与“权衡”一词同等重要,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读书和思考,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面孔和识辨别人的面目,才能建立正确的判断思维,不会轻易听信一些人的信口雌黄,才能识破欺瞒和洗脑。
关于读书,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名言不胜枚举,但我最喜欢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和欧阳修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这两句诗我认为最适合年轻的读书人。在文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置身于被互联网和电脑手机覆盖的今天,在数以万计的图书充斥着市场、花哨外表包装华丽的垃圾图书诱惑我们眼球的今天,读书变得越来越随意。选择阅读什么样的书,与哪本书的作者真正展开心灵对话是关键中的关键。
在我们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必须有能力寻找到引领着我们上升和提升我们精神质感的书籍,正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所说的:“理性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们必须找到和拥有这把“智慧的钥匙”,这样才能打开生命中的每一道门,才能解决在漫长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难题。生命不息,读书不止;活到老学到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都是鞭策我们读书的箴言。青年朋友们,坚持和热爱读书吧,只有锲而不舍地认真读书,才能保证我们迟早会变成一个充满智慧、内心富有的人,才会赋予我们坦然面对衰老和死亡的勇气。坚持读书不仅会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体面和更有尊严,也会拉近我们与星空和宇宙的距离。
(作者为诗人、日本城西大学教授。本文为2018年9月23日作者在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国际青年人文对话演讲稿。)